由一张照片谈起

2017-08-20  本文已影响0人  蘅芜未央

      十二省游毕,今天才愿意承认,之前我发在空间的每一张风景照,几乎都是难产。取景方定,总会有灵活油腻的大妈猝不及防的撞进取景框,伴随着轰然炸开余音不绝的“这里噻”,此刻建议闪到一米开外,以防对方扬起丝巾做开天辟地状的双手恰好挥舞到你脸上。

      不反对他人在景区与任何不管有无意义的事物拍照。几十个小时的旅程,留下的可能也只是相片里几个静止的画面。切割掉生活中无聊的时段,把我们的注意力直接导向生活中的精彩时分,照片所展现的生活气韵多是生动、井然有序的。这种气韵和秩序也常常是我们纷扰错乱的现实生活所不能呈现的。不管这照片背后是多么混乱不堪。

      如果说世上存在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定有钱钟书先生的“旅行最实验的出一个人的本性”。或许不仅是因舟车劳顿,一场千里外的旅行,无疑是对固有生活一次打破常规定位的出走,而出走途中的行为种种,对回归后的日常几乎不产生过多影响。这种松动的约束,或许可以解释景区租用民族服饰搔首弄姿的我、头顶花环的胡子大叔,还有随处可见的一将力占四座、两筷横扫全桌的刻刻剑拔弩张的人物种种。

        群体不擅推理,却擅于行动。当用于约束个人的社会定位不在,相应的责任感在他乡消失,追求利益最大化,难免有人为所欲为。而情绪在群体中的传染性,又不免使戾气在自觉权益受损者中疯传(以致我在返程途中抛弃睡眠时间来写这个)。

        可我依然愿意出来走走。起初走的害怕,担心看多了,山就是山,再无什么人间仙境,就好比初读书时惊叹的字字玑珠,读惯后发现不过尔尔。之前问一位敬佩的读书人,旅行的意义是什么,以旁观者的身份皮里阳秋,一路走过来是否活的更明白。回答是《富兰克林自传》里的一段,“像一个人在大雾弥漫的时候行路,在他前面远处的人他看去好像完全沉浸在大雾中,在他后面和在两边田野里的人也是如此,但在他近旁的一切好像很清晰,实际上他跟其他人一样都在大雾中”。可近旁的一切好像都清晰,即便些微模糊,是否也比静止者更开阔清楚?

        这一路我都在琢磨旅行的意义。在投宿无门时,在秩序难寻时,在一路意外频发时。我固然记得贵州马岭峡谷飞瀑密织如幕,湖北清江画廊岩壁型比巨蝶,西双版纳沿街椰树蓊郁,南京中山陵一路法桐枝脉笔直全然帝王之风……对,街边旅行画册配以颇具煽动性的文字 ,感官享受必然百倍优于亲临推搡喧闹的实景。

        电影里说,读过许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最可怕莫过于读过云诡波谲人心鬼蜮便深以为洞察世事,只是自己未遇到而已。读书时,再深的感同身受,也不过是旁观他人的生活,本质上依然是处于舒适区的绝对安全的旁观者。越来越发现,读书代替不了阅历,读书给过我明路,可当现实生活遇到书中所示困境时,我却不一定拥有做出书中解法的勇气。困境横亘在面前,一切指南都是指南,唯有自己才是操刀者,才能不断提高对痛苦的阈值,才会练就刀劈斧削难伤分号的内心,才发现那些书中曾自以为懂了的道理,有多凛冽。

        这,或许是我旅行的意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