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私塾学员专属

付费学习之感悟——修行在个人

2018-04-22  本文已影响76人  一句话神评

让我以微信朋友圈开始写起吧:

润总,你平常是如何跟踪行业变化,看新闻的?

答:看新闻有三个渠道。

第一,新浪网易新闻,给你看他觉得你应该看,但是代表他态度的东西。我基本不看。这些新闻的标准和态度,都是他们的。

第二是今日头条,给你看他觉得你可能会喜欢看的东西。以前尝试性地装过一次,又卸载掉了。机器算法有利有弊。你关心鸡毛蒜皮的事情,他就老给你推鸡毛蒜皮的事情,会错过重要的事件。

我只在第三个渠道,朋友圈里看新闻。一是因为朋友圈你本来就要刷。另外,你朋友用自己的判断力,和刷屏力,帮你筛选出来的新闻,才是真正重要的,和你相关的新闻。

新浪网易是“他觉得你应该看的新闻”;今日头条是“他觉得你喜欢看的新闻”;朋友圈是“你朋友们集体帮你挑选的新闻”。

这段话是蚂蚁私塾香港私塾长郦无悔在宇宙星空群里分享的,顺便安利,这位“私塾行走的图书馆”总是会给大家带来及时的、相关的内容分享,和她在一个群里,被动学习到很多。贴上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肯定不能按润总的逻辑来,什么事情到自个儿这里,都不能照搬别人的套路。不过,我朋友圈还是有一股清流的,就像下面这位私塾同学在之后的聊天中提到的一样,关注量的大小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你能吸收多少:

虽然是学生,但已经悟透了呢(“好”可以改成“太”)

之前我跟朱雀宝宝提过,上一篇毕业感悟只是其一,后面会从内容及运营上面再写一篇。为了有个对比,就开始找付费读书的课程。人一开始关注某事时,相关的东西就特别明显,好像是特地为你准备的一样,都冒出来了。可能是我比较幸运吧,一上来就遇到了423世界读书日,各大平台几乎不用力,就收割了我这棵韭菜(最近入的两个比较大的平台):

入坑需谨慎


下面就几个读书平台谈下感悟,供君参考

樊登读书会

在此之前,有了解过樊登读书会,试读过7天。樊登读书会由央视节目主持人、MBA资深讲师樊登博士于2013年末发起,现在在各大城市都成立了线下读书会,微信上至今还有两个城市的书童好友,隔三差五会看到他们发布的线下读书会的活动照片。氛围看起来还不错,几个老面孔都在,笑容也越来越默契的感觉,在同一个城市里遇到同频的思想,交三五可以交流感悟的朋友,算不算是人生乐事呢?

特地去知乎搜了一下樊登读书会,跳出来的褒贬不一。有人说内容太广,自己想看的主题就那几本,年费不值当;有人说樊登的解读为他的人生指点了迷津。因为自己没曾入过坑,在此就不多说,不过,我相信需要的、能承担得起365元/年年费的人,还是值得入手。

运营上面,成为会员的都可以分享赚会员或积分、自己开发APP,避开了微信上关于“二级分销”的壁垒、个人光环加庞大的会员基数,以致版权问题都可能不复存在(网上有“樊登解读一本,该书加印几万”的传说)。

有书

最早接触的有书君,是喜马拉雅的五分钟听完一本书,特别爽快。后来扫私塾同学(沈寒冰)朋友圈的二维码入了“有书共读行动计划”的群,然后下载了APP,开始了共读之旅。

刚开始的体验并不太好。

1.首先是,早读的提醒时间不知道是按什么设置的,问过群里的同学,时间不一致,个人也无法更改。最悲催的是,即使在APP里读完了,还是会在微信上再提醒。

2.初次使用APP时,不晓得该点哪里,界面太乱,各种模块都堆在一起,365听书、主题共读、有书共读、我的课程、有书、有课、有直播、想听就听、夜听、有书快看、有书讲堂、精品小讲……真是百花齐放,好不热闹。

3.建立的行动群,几乎是死群。做了两周班长,除去拉进来的其他群的班长,只有三个人出来冒泡,包括发表情包。后来我了解到,每个人入坑的时间不一样,很多人是“老资格”了,估计对我们新人不太感冒。(此处捶胸顿足三百下,汗!)

记得蔡叔说过,与失去一个链接机会相比,更可怕的是耗尽读书的热情,这是他当初不敢冒然建立读者群的原因之一。我现在深刻体会到,蚂蚁私塾读者群变迁的好处了,读书群的成立、合并、重新洗牌,都有其时机和环境,不能依葫芦画瓢。有书共读群,想要活过来,反正靠我这种人是不行的了。

经过两周的体验,我发现有书君的节奏还是挺好的。周一到周五,读的是一本书的内容,周六是总结,周日是预告。每天也就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会太长,洗漱时间足以听完。不过有点不能太适应的是,分早晚读,这可能是有书区别于其他平台的地方,对我来说,可能就不太适应了。早上我可以一口气读完,白天做不需要动脑子的事情时可以自行消化;但是要我晚上读,大概率是效果很差,因为哄娃很累了,企图睡前听完,然后再消化或是梦里潜意识帮忙消化,恐怕是不可能。

不过有书的作品胜在数量庞大,从2015年12月21日起,到目前为止有122本书。只要你愿意,可以找出之前的,都是免费,无限回听和回看。作品涉猎也广,小说、职场、励志、方法、育儿、心理等都有。可能有书逊色的地方在于,解读人相对而言名气小了些,不过选的书和解读内容的精准性,在我看来质量上可以保证,值得一读。只是有一点值得一提,有书是卖电子书的,很多栏目都是讲个大概,目的是吸引你去买电子书。这是它的主营业务。

知乎、喜马拉雅

相比小家碧玉的有书君,知乎和喜马拉雅可称得上是“大家”了。

知乎先发制人,4.18之前就预售,来势汹汹,99元/年的会员,预售时分享可赚49.5元/人,还能在4.18开始,连续签到7天全额返。喜马拉雅也不落人后,昨天重磅推出优惠季会员49元/季。

知乎和喜马拉雅的海报有什么不同呢,大家看下图:

先不说真实数量是否真的够“分量”,只说这喜马拉雅也真是够底气,听书本就是主营业务,把大咖专栏贱卖仨月,不知道后面是怎么做工作的,毕竟大咖之前的定价都在99或199喜点(元)。【我订阅的全球好书100本两季共花了近200大洋呢,早知道不订了(让我哭会去)。】

两者海报最大的差别在于,知乎的分享赚没有写在海报上,而喜马拉雅写了。不得不说,知乎更懂人性,宣传文案里写,但海报上不写,这样在朋友圈看到的人们不会觉得“看,这人又因为XX元要我入坑”。

绝对值上比的话,很务实的承诺“读书7天全额退款”,知乎在经济这层考量上,也更胜喜马拉雅一筹。即使不连读7天无法全额退款、先付99元比49元多,但人家是一年期,喜马拉雅49元是三月,高下立判。尤其是,这么一桌子菜,要三个月全吃下去,估计也有点够呛。

当然,相信大家肯定不是满汉全席都扫干净,肯定是有所择重的,都有个个人喜好不是。所以时间上来看,不存在不够用的问题。所以这样看来,数量到底谁多谁少也不重要,有你的那盘菜,就值


期间还有遇到一些别的平台,这里就不再赘述。总结来说,大平台有其优势,就是大咖的智慧,学到就是赚到。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是,对个体而言,为大平台的内容付费意味着,还要碰运气和筛选。碰运气是指,在付费之前你不知道大咖的哪些课程或内容在里面,筛选是指,你还要在可供选择的对象里面,挑出自己的那盘菜。不是每一口都有营养,不是每一项都是你需要的,这就是大的通病了

用专业术语来讲,大平台包括【得到】在内,专注的是垂直度,即专业深度。想要在某方面深挖,可以单独去找自己需要的,而不必购买这种活动期间的“大包”。如果是普通人,只想听来扩展眼界,不追求“术业有专攻”的人来讲,“大包”就是最好的选择。

就使用体验来讲,目前最好的还是蚂蚁私塾。

首先在内容上,专注通识教育,可以说是比较讨巧的。通识教育在中国并没有被重视和施行,整体来说比较匮乏,人们几乎都是以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踩坑的方式获得,而且还具有片面性,因为总结起来没有系统框架嘛。选书上面,52本可以说是涵盖非常全面了,省去了选书的过程。在有了上述入坑经验之后,觉得这个省,相当有必要。

为什么在私塾可以通过读书受到通识教育呢?这就要提一下拆解书的智慧了。市面上解读同样一本书的不少,但是没有一个像私塾这样,都回落到“底层逻辑“上来。更准确地说,其他解读,纯粹是为了解读而解读,照着书拆书,没有个人见解,也没有发散和收敛,更没有去伪和纠偏。所以充其量,别人家的版本叫中心思想总结,而私塾版的解读,是融入了个人经验和个人智慧的一种延伸和扩展。

私塾最吸引人的,应该是通过读书群可以链接到”价值观趋同“的人。可能一期的学员是受益最明显的一批,读书群从最早按区域划分,到后来全国大合并,再到现在以私塾长为领头羊,汇聚各期的小伙伴,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就时论势的变化,各个时期都有其合理之处。私塾社群也非常活跃,早期就有成立烧脑社团、请辩社、宝爸宝妈认知突围团,个人积极性得到极大的鼓励和释放,只要你敢、你想,那么舞台就留给你表演。咱私塾同学里还产生了跨国恋,个人公众号【朱雀宝宝】里的”遇见集“,专为单身宝宝而设,可以说是相当丰富和人性化了。相比其他平台,几乎零链接,这里实在是太有趣了。

正如三班班长朱雀分析的那样,私塾的所有功能都是以助推学员学习为目的:打卡积分、笔记赚积分、答疑,以及笔记下面的留言功能、每课后面的评论功能,都是为了提高学员的积极性而设置的。每天学习的时间差不多在10分钟以内,音频可以加速快听(其他平台暂时没有这个功能),文字界面也清爽简洁,四五页就可以翻完。周六复习全书不强制,周日下周预告,几乎是学五天,休两天的节奏,相当轻松。让人不知不觉间就学到,是其他平台所不能相比的。

输出是最好的学习,也是有效读书方法之一。如果你抱怨付费而无所得,请对照这条检查自己。所以,以这条为检验标准,无论在哪里读书都一样,”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只是私塾的鼓励机制更多些而已,可就只是这一点,让我觉得,迄今为止 所有我加入的  读书平台或社群之中,私塾是性价比最高的,没有之一。

当然,蚂蚁私塾在追求专业度上面跟大平台没法比。我也说了,这个结论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文章开头也提了”什么事情到自个儿这里,都不能照搬别人的套路“。所以,作为我的“蚂蚁私塾毕业生感悟之二”,本文只希望对大家入坑有参考意义,而不是决定性的指导意见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