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良河——古迹—共青小学

2017-12-31  本文已影响0人  东良河

——王野

在东良河村共青三队,现在张家营桥头的山凹里,曾经有一座小学,便是东良河共青小学。学校虽小,但在上个世纪,东良河村1~5队的学生大都在那里上学。那是我启蒙的学校,也是我妈妈当年工作的地方,它承载着我们村几代人的故事和记忆。

绘制的共青小学图

一)学校

学校坐东向西,簇拥在那个小山窝里。学校有6间土坯瓦正房,是教室和办公室,正房右侧下属一间小厢房,算是教师的厨房和杂物间。其中,左侧两间教室,是学前班和一年级;中间两间是老师的办公室,右侧两间教室是二年级和三年级。房子由黄土夯实筑成,低矮潮湿,墙壁斑驳,瓦顶残缺,门窗破落,左墙角由于被村里的猪糙痒,竟然少了一节……整个建筑如一位垂暮的老人,已是老态龙钟。

办公室门口屋檐下,吊着一直径差不多30厘米左右的生铁铸钟,钟声洪亮,方圆几里都可以听到。后来在我离校时,老钟不知为何裂了,声音有些破哑。常记得老师的办公室,墙上糊满了报纸,正中挂着毛主席和朱德的彩色相,端庄威严,每次进办公室看到照片,还有些敬畏和紧张。模糊记得墙上挂有米把长的大算盘和木板制成的三角板、圆规等,现在估计那也算是老物件了。

有趣的是,麻雀不嫌弃学校房子的破旧和寒酸,竟然集中在房檐椽头下安窝,一个挨着一个。窝里杂草外露,絮絮吊吊,蔓延整个教室前屋檐,很是壮观。

当时教学设施很是差,课桌都是笨拙的柴木桌,差不多三人挤一张桌子。桌子由于使用的有些年头,桌面被学生刻的坑坑洼洼,还墨迹斑斑,黑乎乎的。椅子就是几块土坯,上边横架着一木板。记得上课,二三年级一个教室,老师给二年级讲课,三年级学生写作业或看书;当三年级学生上课时,二年级学生便写作业。天长日久,学生也习以为常,完全适应这种默契,也不觉得有什么干扰。

教室前两三米开外,两棵木水桶般粗细的洋槐树,两丈余高,苍劲挺拔,蔚是雄壮。常记得春上,槐树开花,米黄色的穗子簇拥枝头,压的枝条颤悠悠的。一阵风袭来,槐花飘香,沁人心扉,那香甜的味道,弥漫整个山凹。夏季槐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一片生机盎然。两棵槐树就像两把撑开的巨伞,形成两个很大的树荫。中午没事,我们小伙伴便在树下抓石子或嬉戏。偶尔村里三队放电影,两棵槐树更是派上大用场,两棵树就是两根大“杆子”,银幕用绳子吊在两个树之间便可。

学校外一大稻场,也算是我们的运动场,偌大的一个场地,也没有任何体育器械,平时乡亲们的鸡子来此觅食,被我们学生追的满地跑。那个时候完全没有安全意识,下课就在场地上打撂叉(侧手翻)、斗击、抬癔症官(三人架起一个人)……玩的不亦乐乎。常记得春夏,周边的老百姓在校稻场里打粮食,有时晒的是豌豆,有时是麦子,松松软软铺满一稻场。我们就此机会,在上边追逐打闹,翻根头……一个个玩的满头大汗,常常脸上留下黑乎乎的汗渍,头发也揉搓的像个鸡窝,为此也没有少挨老师的批评。

稻场右边有一斜坡,几棵大柳树,枝条下垂,羞羞答答。下雨后,我们在旁边的小水沟里和泥巴,修“水渠”,筑“大坝”……糊的像个泥猴子,依然不知疲倦。

学校院子的外边,是一大厕所。一大间土坯房,山草顶,中间是一大粪坑……

夏季,天气炎热,中午小伙伴们从家里带水过来。那时候又没有水瓶,都是自己在家找个酒瓶,盖子中间钻个小孔,插上一个水管,就是一个自制的便携式水瓶了。瓶子好弄,难弄的是塑料管子。时常找根电线,剥去线头的塑料,把金属芯固定在门环上,在电线的外边来回的拉,时间长了塑料变热,就可以慢慢拉下外边的塑料套,制成一吸管。为此,我们总是到处找好的电线,找到后如获至宝,很是开心。中午,老师还督促我们趴在桌子上睡觉,上课前,老师又催促我们下河洗脸,以防下午上课打瞌睡。

学校左边的山堡上,乡亲家门口有一棵拐枣树,秋天下霜之后,拐枣由涩变甜。常常课间,偷偷的跑到树下,狠踹几脚拐枣树,或许还能捡到零星的拐枣,吃的很是开心。旁边楸树也很有个性,结的种子,像挂面一样悬挂在树上,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八哥也爱在此凑热闹,在旁边的山墙上掏洞做窝,让我们很是羡慕。

冬天,老家比较冷,早上时常霜皑皑的,小手小脸冻的红彤彤的。于是早上上学,一个个从家带个小火炉,大多是一个搪瓷的铁钵子,边缘打上几个小孔,穿上铁丝制成一个提手,就是一个小火炉。上课,把小火炉放在脚下,可以适当的缓解一下寒冷。下课都忙着在垃圾堆里找小木棒,使劲的转着火炉,再把火炉的火给生旺一点点。常记得有些孩子,下课摔火炉一不小心把火倒在自己的衣服上,不是烧 头发就是烧了棉袄……

学校后边的人家营,以前有一很大的竹林,郁郁葱葱的竹子和高大榆树混在一起,遮天蔽日,自然也成了小鸟聚集的天堂。下午稍晚一点,麻雀、斑鸠、灰喜鹊都回到竹林,准备在此过夜,叫鸣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当鸟的叫声越来越大,就预示着快到了要放学的时间。为此,上课时,我常常思想开小车,总是注意着那边,期待着小鸟的叫声早点到来。

原共青小学的位置,现在为民居

二)高房子

高房子,其实是一座两层的土楼,在共青小学左边的山咀上,曾经也是共青小学的一部分。62年春上开始建,冬天建好。高房子坐西向东,背向河道,呈倒骑驴之势。分上下两层,每层六间,下边一层是加工坊,放置了一些机械设备,柴油机、面粉机、打谷机等,方便老百姓打米打面等用。上边一层是教室和办公室。教室前边,用大青石磙垒砌成柱子,青石条架在上边,用石桥与高房子二楼大门直接相连接。那个年代材料有限,楼板当年是用木头所拼成,木头上下粉饰着泥巴。由于房子矗在那个石嘴上,常常风大雨急,墙面侵蚀的厉害。后年久失修,再加上学生们的活动,楼板已多处破损,走在上边经常崴脚,甚至还有学生的鞋子直接从二楼掉到一楼。高房子颤颤巍巍,后成了危房,很是危险。后学校撤并,高房子空了出来,闲置几年后,83年春上,生产队把房子给扒了。大石磙和长石条,随后被乡亲们搬走,做成自家的建房材料,现不知所踪。

后又有乡亲在高房子原址上建造房子,现在高房子的遗迹全无,只剩下一个模糊的名字。

据说之所以建高房子,也是因为东良河下河湾关爷庙那里,当年农业学大寨时改地,把原来的一个大石咀给破坏了,坏了东良河原来的风水布局。后受高人指点,在此修建高房子,也是堵住东良河的上游的下煞,以防“地气”外泄,所以在那个吊石崖上,修建了那栋土楼。

现在的年轻人很少知道高房子这个名字,更不知道高房子的位置和具体的样子。

三)造纸厂

学校外边,靠近河边的土埂下,过去有一造纸厂。造纸厂主人是卢广兴,一个传奇性的人物。据说整个造纸厂,都是由他自己设计、施工、运作。他会木工,做水轮车,造火纸,还会篾匠,编箩筐、打铺席。造纸厂是三四间排架房子,下边几个水泥池。一股水由木槽引上水车,在水的冲击下,直径约3米左右的水车大木轮旋转,带动中轴两端两个交错的横木,横木上下翻动,抬压杠杆,两个一两百斤的大木桩上下启动,带动两个砸锤,冲砸竹子。我们记得时,卢广兴已经年事已高,头发胡须斑白,偶尔看他一个人在纸厂砸竹造纸。现在其细想,他的火纸制作工艺,对照电视上制作宣纸的技艺,感觉相差不多,无非是少了一道用烧碱发酵漂白的程序。若能改善工艺,说不定可以造出宣纸来,确实让人佩服。

绘制的造纸厂水轮机工作图

常记得中午上学,一群小伙伴从伍家营河边走,沿河而上,不是捉鱼,就是打蛇。常常手上早准备好石头,遇上野鸡项长虫(当地的一种毒蛇),几个人用石头噼里啪啦的把蛇砸死,拖到学校旁的造纸厂。用细绳拴住蛇头系在横梁上,从头部剥皮,然后丢在造纸厂的水池里。一次,几个三年级的大孩子忽悠我们说,长虫死后,会被蛇出溜(类似蜥蜴的一种小动物)救活,等它活过来后,会找我们报仇。吓得我下课偷偷跑到造纸厂几次,看看死的长虫还在不在。真怕它活过来报复我们。后来看到死蛇慢慢的烂掉,心里才踏实。现在回想起来,有些残忍,也有点好笑。

2004年左右,共青小学被彻底地拆除。童年纯真无忧的记忆,就此戛然而止!

未完待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