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选择
看到这样一个新闻,大概是,有一个人资助农村女孩毕业后,她选择嫁给一个富人当全职主妇,而放弃了进入社会打拼。资助人得知她的这个选择后,觉得很是惋惜甚至气愤,觉得自己出钱供她上学,就是希望她能学有所成,回馈社会。没想到她却直接选择了结婚。
之前还有一个报道是关于女校长张桂梅说她自己学生的。有一个也是成绩很好嫁了有钱人,当了全职妈妈,当她拿钱回来资助母校的时候,却被张桂梅校长愤怒的拒绝了,大概原因就是觉得她选择做全职主妇,浪费了这么多年的苦读。
全职妈妈这个身份,有多少人歌颂就有多少人嫌弃,这是社会现实。
前几天还看到一篇报道,一个妈妈每天从河北到北京,通勤几小时上班,交通费每月都得花几千块。网友都觉得说这些钱附近租房也够了。当事人却说,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孩子说,她不在家的时候,抱着她的衣服睡。这份牵挂和付出,或许,只有当妈妈的,才能理解。
大家对全职妈妈的争议其实也挺多的,比如为陪伴孩子的成长,就放弃自己的职业生涯,到底值不值,自己不亲自带就不行吗,亲自带了却带不好怎么办?
我觉得答案都不是肯定的。
每个人的条件都不一样,有的人生产前还在工作岗位上,也没影响孩子的顺利出生。有的人却需要提前好几个月静养,甚至只能躺着保胎。
有些工作岗位,不适合长时间离开,否则很难再进入。如果从新选择一个行业开始学习,无疑需要更多的精力,但带娃是体力活,边学习边养娃,不确定因素太多,挑战也更大,对心理素质的要求也高。如果孩子的问题都没安排好,再去分心做别的,只会一团乱。
我觉得如果已经选择了做全职,就暂时不要考虑工作的事,专心养育,把娃带好。如果觉得轻松,有空闲时间,可以再去选择做一些提升自己的事情,比如多阅读,学习某些技能等。这样的学习才能事半功倍,也能为以后重回职场打好基础。
还有就是不要对孩子设定期待,觉得你付出了很多,孩子就应该如何如何。有个比喻我觉得很恰当,孩子就像不同的植物,有会开花的有会结果的还有是小草小树,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长需求,不会因为我们的特定浇灌就结出我们想要的果实。不然孩子的成长达不到你的预期,你就很容易有挫败感,情绪不稳定,变得暴躁易怒。养育的心态,一定要平和。
再来说回毕业生嫁有钱人的话题,感觉网上都是批判的多,但是我却觉得可以理解。即使她是优秀毕业生,能获得一份薪资不错的工作,虽然是离开了贫困山村,但是想要真正在大城市立足却依然是不容易,更别说有更好的条件去养育下一代。所以有钱的婚姻能给她带来的安全感,或许不是一份工作可以比的。
即使是做了全职主妇,我相信她们也还有在默默的学习。经营婚姻家庭,其实都是有学问的,甚至并不比做好一份工作容易。
她们之前的苦读并不会白费,因为那是属于他们的人生底色,虽然不进入社会工作,但是她们依旧是社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她们对孩子的教育一定不会差,家庭结构也会更稳固。
别人的选择,是非对错我们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评判。当事情不能按照我们预期的发展,我们就会失望,甚至埋怨,指责。但是,那些预期只是我们的设想啊,怎么能要求别人必须长成我们想的样子呢。别人做不到,我们自己其实也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