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有点嫉妒我孩子
1
我写了很多育儿的文章,并且一直都是津津乐道,仿佛一副已经育儿成功的状态。估计看得多的人,早就腻歪了。
其实我写的这些,他外向,人缘好,遇见生人也不扭捏,落落大方,热爱阅读,对什么都感兴趣,这些说到底,都是我自己想要做到的。
可是我内向,朋友也不多,人一多,说话就打结,骨子里也悲观,这些都是我对自己的认知,他们也曾像茧一样困住我,不敢向外延展。
所以看到孩子这般,从心底羡慕,甚至有点嫉妒。
2
和先生聊到这些时,竟也有同感。
“我们那时哪有现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他们那么小,就能安排编程课,我们却还是打游戏时才开始接触!”
先生每回都要说到这个,他那会还是在高中,趁着午休时间,去网吧和同学来一局,结果还被家长逮到,这是他的青春回忆。
可现在是一个手机就可以上网课、刷视频、玩游戏,几乎无所不能,学校里还会有专门安排课程学习,相比下来,真是天壤之别。想想也是,孩子们一出生,就处于一个衣食无忧的年代,我们那时却要为一个东西向父母乞求好长时间,收到东西时,还会被告诫:
你知不知道,为了给你买这个,我们全家省吃俭用,你可不能辜负我们啊!
成长过程中几乎所有的馈赠背后,都有一个石头,压得我们都喘不过气来,而只要稍微怠慢点,就会潜意识里觉得自己不配。正是这样的思维习惯,整个人都活得紧张且拧巴,战战兢兢,小心翼翼,想要做得落落大方,谈何容易。想要怪父母,却又觉得无从怪起,他们也已经用尽全力,完成了他们的使命——就像他们的父辈想要他们都能平安地活下来一样。就像《向上》里面说的:
每一代人都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努力完成对上一代人的跃迁。
很显然父母们做到了,他们的竭尽所能、倾其所有,换来了我们无后顾之忧地学习。
3
在看《也许你该找个人来聊聊》时,年近70的瑞塔,在和孩子的相处中,所作的种种,突然就释怀了。她一方面深爱自己的孩子,一方面又没有保护好她的孩子,任由丈夫对其大打出手,以至于孩子们宁可跟着随时拳脚相向的父亲,也不愿和母亲有任何的瓜葛。最终才发现了一个连她自己都没意识到的理由:她嫉妒她的孩子们。
为什么家长会做出这样的行为呢?他们常常会羡慕自己的孩子——
羡慕他们拥有的机会, 父母为其提供的稳定经济和情感环境,
羡慕孩子还有无限的未来, 而对家长们来说都是无法重来的过去。
他们小时候得不到的东西,现在竭尽全力让自己的孩子拥有,
但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因为孩子拥有的幸福而感到愤愤不平。
我和先生的感觉不就是这个深层次的原因吗?我们总在比较自己和孩子孩提时的不一样,感叹他们的幸福却不自知。可是每一代人都有不一样的艰难和困苦,换做我们去做现在的孩子,未必有他们的通透。
如果说父辈的父辈,他们的使命是让整个家族要活下来,父辈们的使命则是让我们能够受到高等教育,那我们的使命又是什么呢?
或许就是不要重蹈我们这一代人的覆辙。
都说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在弥补自己年少时所缺失的,所以我们绝不允许自己当时受到的苦,在孩子身上再现,不管是心理的,还是身体的。
我想这就是我们的使命吧!让孩子们自由松弛地成长。尽管有嫉妒,也还是希望他们最终能站在我们的肩膀上,去看世界。
看完觉得对您有帮助的,希望您能花0.1秒点个赞哟~你小小的点赞永远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谢谢你~♥️晚安!
这是我日更的第19天(19/100)加油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