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做、去了解、去感受
![](https://img.haomeiwen.com/i8522819/915346e0e1c33353.png)
这四章的内容总体还是比较多,而且我觉得每一章都有自己的主导思想在里面。
最终我总结为标题所说的--“去做、去了解、去感受”。
第十一章,标题就是“行胜于言”
书中讲了普通人和政治领域,我们普通人会希望一个异数是意料之外的事。
怎么理解呢:我们希望事情是向一个遵循我们设想的方向发展。因为对我们而言,这件事就像是我们无法控制的,这样出了问题,那这样也不是由于我们的原因引起的,是由于我们不可控的因素导致了这件事失败或者没到预期。(当然如果由于这件事得到了超过预期的收益,那就是另外一件事了,这章主要是讲不利因素)
而在政治领域,政客会让一些小的事情,看起来不像是一个意外事件。在国外的政坛上,经常会有谁谁谁的丑闻爆出,他的对立方会想尽办法让这件事给公众的感觉是:因为这个人不行,所以出现了这个问题,会从多个方面去抹黑他。在我看来,不止是政治领域,在商业领域这样的事情会更普遍。当一个公司想和另一个公司竞争或者收购另一个公司的时候,那会想尽办法去打压另一个公司,让公众对这家公司的影响是不好的,这家公司自然而然走向消亡的时候,这个时候去收购,可以利益最大化。
上面是我对文章中的一句话的理解。
然后本章的其他内容,讲了“行胜于言”的看法。
比如在罗马帝国的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国王是自然死亡,其他的大多数都是被暗杀或者谋杀的,因为这个国王不能让其他人满意。而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对后面的国王有一个警惕的作用,会尽量提高自己的水平。
还有在我们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不公正的事情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通过一些方式把这种不公正记录下来,留下证据,远比我们和那些人争论要强。
第十二章 讲事实和新闻。
作者在开头的时候,就讲了自己的一个经历,原本59分钟的采访,被媒体剪切成20秒,呈现的效果都是反作用的。
这让我想到了之前在B站观视频的“又见法国”系列中讲到的采访视频。
不管你说了什么,站在你对立面的利益集团,都会从你说的话中的只言片语中去提取自己所需要的,借此来丑化你。
正如书中所说:“一个典型的吹牛者总是对别人的讲话断章取义,然后抓住一点,穷追猛打,而不是完整而全面地理解对方的立场、意思和主张,再来发表评论”。
第十三章和十四章 我总结为是“去感受”
不要没有经过调查而给出主观上的结论。
“如果你认为制作幻灯片和召开国际会议就是在帮助穷人,那么,幻灯片会繁殖出更多幻灯片,会议会派生出更多会议,而你会完全忽略穷人的具体问题和解决办法,‘穷人’对你来说已经变成了你在显示生活中永远不会遇到的抽象概念。”
这句话让我还是很有感触的,现在有一些人喜欢做高大上的PPT,不再开始注重真正实际效益,也不思考这些东西怎么去做,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似乎都和利益关联上。
本书分章节实在是太多了,而且每一章的内容都不多。
今天正好有时间,就一次读了4章,希望可以在元旦之前把整本书读完,然后开始安排2020年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