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年代叫那个时候
偶遇一位老人。
市中心一条小路,闹中取静,两旁是高大的梧桐,还有老公房,7、80年历史了,住着当地的老居民。水果店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鲜水果,也出售鲜榨果汁,价格公道,女人和穿着白色棉布裙的小女孩购买甘蔗汁。价格牌用中英文标记,老板会说英文。老人、青年、小孩、外国人随意地汇集,低声谈吐,初秋的阳光静谧而美好。
她坐在水果店前晒太阳。因为中过风,右手不听使唤,只能住着拐杖走。走走歇歇、走走歇歇,每天会在水果店前坐一会。她身着暗红色的外套,衣领折得一丝不苟。双眼炯炯有神,清澈的像孩童。她说她过去是老师,爱说话。恰好,我爱听故事。
她和他先生都是老师。年轻时接受组织分配,先生去了南方,她只身留在这里,分隔十几年。她独自把女儿拉扯长大,抚养成了另一名教师。她谈起那个时候,物资缺乏,生活很艰苦,但相较之下,依然喜欢那个时候。她说,那时的人很好,讲道理,单纯。她如今八十多岁,学生们都步入了中老年,常回来看她,人情味很浓。
“那个时候”,是一种代称,是人们风华正茂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听到人们对“那个时候”的赞美。单位里上了年纪的同事都会这么说。那个时候,他们相互是朋友,下班一起打球,晚上一起去舞厅跳舞,周末去农场劳动。后来,体制改革,企业重组,朋友们背井离乡,各散东西。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入,大浪淘沙,技术不精的工人下岗、内退,留下一小部分人。再后来,电子信息技术普及,人手一台电脑,每天对着电脑干活,他们无法胜任,便从重要岗位退了下来,从事繁琐的后勤工作。时代的进步没有让他们过得更好,相反,他们越来越疏远,越来越不快乐。
常听见他们讨论“保险柜”的问题,就是退休。安然退休的被称为“进保险柜”。“进保险柜”的人都松了一口气,还没进得人担惊受怕,怕在退休前丢了工作。这种担忧极其现实。他们工作经验单一、身无长技,一旦丢了工作难以再就业,收入也就断了。
大学时教授讲批判理论,讲中年危机,用自身经验告诉我们如何对抗中年危机。要多读书,用知识和经验把自己武装成不可取代的强人。
教授自己是强人,所以把这件事说的过于轻松。强人向来是万众挑一的,让人人都奔着那个目标去,未免强人所难。人的一生有太多需要操心和担待,包括茶米油盐酱醋茶,包括一站立、一呼吸。
老人说了很多,贪图清晰,逻辑分明,她说年轻时很有干劲,对教学很有热情。我可以想象。
我问老人,“如今桃李天下,儿女孝顺,现在不是很好吗?”
她说,“好啊,好啊。可是如果没有那个时候,哪来现在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