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杂记

《黄帝内经》学习随笔1

2022-04-06  本文已影响0人  无用斋主人

正式开始学习《黄帝内经》,第一页就已经让我收获颇多了。真正的修行者都是性命双修,身体和内心一样重要。一个身体健康的人遇事烦躁慌乱,我们知道是修行不够。反之其实也一样,一个内心平和的人如果身体羸弱不通透,也一定是修行不够。身体好的根本,需要顺应自然的节奏,需要吃什么都觉得可口,穿什么都感到满意。简单说就是不会在社会中与人攀比,而是喜悦的安享属于自己的每一个当下,无论贫穷富有还是成功失败。这个道理,黄帝内经这么说,易经和金刚经也是这么说的,宇宙大道果然相通啊。

今年是我的信心年,学习《黄帝内针》也处处可见信心的重要。很多事是科学无法完全解释的,比如一个医生给患者针灸,如果患者和医生都信心不足,那效果就很差。如果医生有信心而患者信心不足,那效果一般。但如果医生和患者信心都很足,同样的穴位下针,同样的手法,可能很快病症就消了。其实原理也不复杂,量子力学有量子纠缠的理论,而信心就是身体频率的量子纠缠。我在大理的时候,赵师兄给我调理腰肌劳损,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先让自己和我的身体同频,同频之后治疗效果才会好。从这个角度理解看似深奥的《黄帝内经》,其实就是让我们的身体与自然同频,与宇宙的运行规律合一,如此而已。信心年,继续修炼信心,加油!

研读《黄帝内经》,更加理解人体的同一性。对于人的身体来说,脾胃是根本,如果胃气不足,长久以往就会影响到肾。因为土克水,属土的胃出了问题克制不住水,属水的肾就会有问题。然后肾出了问题又会因为水克火而影响到心火,心火有问题睡眠就会有问题,继而主气血的肺也会有问题,然后影响到主生发的肝,最后再循环到胃。脾胃是后天之本,人老了都是先饭量和消化能力减弱,慢慢肾气开始虚,再传导到全身。生病了一定要从源头去找问题,也一定要把人体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当然,无论生了什么病,都要先把脾胃养好,否则身体的根基就有问题,怎么治都没用。

脾胃消化食物以后制造的营养和精气,除了肝的生发和心脏的造血之外,也是要靠肺来输送的。难怪很多失眠的人都是凌晨三点到五点睡不着,这个时间是肺经当令,要把气血输送到周身。这个时间段不能深度睡眠,气血慢慢就亏了,身体也就越来越虚弱。

打消了三个月学完《黄帝内经》的想法,至少一年吧。原以为内经更多是理论和原则,但没想到几乎每一页都和生活息息相关,每一页都值得和实践相结合的去理解。年轻时候生病,大多在太阳经,发汗就可以痊愈。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小孩子生了病,打个球发个汗就好了,三天左右。中年人就要配合太阳经和少阴经的针灸,五天能好。老年人精气不足,还要增加内服汤药,大概需要七天。至于具体的症状和对应的治疗手段,书中都有详细的记录,可以对号入座,真是一本奇书啊。《黄帝内经》讲到,伤寒病症进入人体,是有层次的。首先走太阳经,症状是外在的头疼或者腰背痛;再往里是阳明经,已经要影响到睡眠了;再往里是少阳经,主要症状是两协有感觉。病在阳经的时候还好,主治主要是发汗。但再往里走,就会到阴经,首先是太阴经,症状是消化系统开始出问题;再往里是少阴经,主要症状是口干舌燥,怎么喝水都没用;再往里是厥阴,症状是阴囊抽缩等生殖系统的问题。我们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扁鹊见蔡桓公》,就是讲病的几个层次。我们根据身体的症状可以来判断病症运行到哪个经络了,一定要及时治疗。等到病症深入五脏六腑所有经络的时候,扁鹊在世也没办法了,只能像见到蔡桓公一样转身离去。

《黄帝内经》中对于针灸的描述,让我思考了很久。人体血气稳定的时候下针,这个很容易理解。但月黑无光的时候也不可以下针,这个自然界和人体的呼应,在下针的时候也会有体现吗?是的,当然会体现,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在每时每刻都有体现。下针的时候,人体的气脉会重新平衡。而人体气脉的再平衡,也会与宇宙的能量有映射和交互。在自然界能量充足的时候下针,身体会得自然之气,医治效果当然也更好。善于利用宇宙与人体的能量流动来调治身体的医生,才是上医!《金刚经》和《易经》揭示的是宇宙和自然运行的规律,《道德经》揭示的是自然和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黄帝内经》揭示的是身体运行的规律。这些规律完全相通,天人合一真实不虚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