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日记59

2021-11-23  本文已影响0人  秋水妹妹

11月23日晨

不写点东西,似乎心里缺了什么。还是坚持无病呻吟一些吧。活着,总归要发一点声音。今天就写写两周前的一次短暂的参观耀县名人故居的感受。

11月12号的下午,东耀对口交流专业技术人员接受专题培训,就是去耀县开会,去听听耀县相关人员宣传一下耀州罢了。下午三点,县里安排了我们参观了几个名人故居或足迹,包括耀县名人馆陈设,于右任故居,老舍行所,林徽因故居。都安排了导游随行讲解。

这是东耀一家亲的公众号截图 这也是公众号截图,以留纪念

名人馆荟萃了耀县上下五千年的名人,只要是喝过这边的水流过这里的汗,后来被景仰的人名都陈列于此。我唯一认识的就是范仲淹,可能当年抗击西夏曾以此作为根据地。后来听讲,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西安事变中的杨虎城的部将任云章和朝鲜战争中获特等功的郭正喜。这里参加西安事变的名人多,铜川毕竟靠近西安。真要研究一个地方的县志名人,是必须要坐下来按图索骥研究上几年的。中国历史之长幅员之广,每个地方都会有出名的人,这些人湮没在茫茫史料中,谁会去拂开尘埃索引他们钩沉他们?除了一两个从事文物史料保护的人,怕很少有了。“古来圣贤皆寂寞”,确实不诬哉。

老舍并没有在此常驻,只是经过此地,吃过这里的咸汤面,赞过这里的山水人物风情,因为他是名人,所以也把他的足印保留了下来。行馆的大门特别气派,整扇整扇高大的朱漆雕花的门窗,委实让人惊艳。我爱极了这些木工艺术。多久没看到这典雅气派的门窗了。小时我们家所有的门窗桌椅床柜,都有木工的精气神在,我堂兄结婚的一滴水还是三滴水床,如一座独立的小屋,床檐走壁几重,上有牡丹居中,龙凤盘绕,漆以朱红大漆,雕刻精致,做工精细。至今犹在。

老舍的书读过,老舍的生平了解过,竟然还把他的死所给记错了,以为是山东的大明湖,其实还是死在他的出生地——生做了北平人,死做了北京太平湖的鬼。死了也好,活着纠结,累啊。一个文人,要怎样揉搓自己才能将良心变形?!做不到,死了安逸。

老舍自留的墓志铭

比如林徽因,幸亏早死,不然活着迎接她的将是体面失尽的磨难!

老舍馆的雕花窗

于右任故居门楼就是飞檐彩漆,很俗气。然进去却雅致得不行:一方小小的天井,一栋小木楼分上下两层,里面陈列了于老所临拓的碑文,以及自创的草书作品。这是个透着书香气息的名邸。于老的书法,不管什么字体,我看着都娟秀苍劲,如其人,既儒雅又刚烈。我这个书法外行人都特别特别喜欢他的字。听导游说,甲金篆隶楷行草,草书千年前就有,然真正能推广,能让大众所识并接受的,功劳首推于右任。

这个名字我熟悉得如一个老熟人,脱口就能喊到他,到底为什么啊?查了生平,原来在我们南通办过学的。这个出生于陕西三原县的人,历经清朝民国新中国(去了台湾)三代,正是世事多变的第三“春秋战国”时期。他见惯也经历了白云苍狗。这个光绪的才子,眼看那八国联军的入侵,国内军阀混战,亲自参加孙中山的二次革命反袁,调停西安事变出任驻陕总司令,参与民国建设……太多太多了。他以一介书生,行戎马倥偬,文武兼备,却仰人鼻息,不受重用,多违本心。所以他不再参与政事,辞去军职,回药王山专心研究书法。他拓北魏北周碑,使药王山的碑文闻名于世;他自创的草书,把原本的草书缺点摒弃普及与众;他一心办学,从上海大学到南通大学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到地方上的中学,成为中国教育的先行者和奠基人……

于老的留名,终究不在投笔从戎,而在他的书法和他的办学创举。于老在文化史上占得的一席之地,才是他名垂青史的真正原因。历史记住的,从来不是政治上一时春风得意者,都是文学文明上有迹可寻的人。我尊敬崇拜于老!

于右任纪念馆的大门 馆内珍藏的姚伯多造像碑拓片

林徽因是很多人心头的浪漫,是很多女人活着的目标,男人心头的明珠。这个才貌俱佳的神仙女子,我是只能仰望的。她的生平事迹我烂熟于心,那些都是她表面的风光。作为一代建筑大师,作为识大体顾大局办大事的能人,又怀着一颗饱读诗书爱好文学的心,她怎么可能内心不时时泛起高处不胜寒的孤寂感无奈感?好在她的知音和追随者众多。我不敢妄意猜测她的小儿女的一面,因为我敬之如神!这次我能亲眼看看她所生活的地方,也是算来膜拜了一回了吧。至于她故居的建筑,方寸之间亭台楼阁,金石影壁皆备,那是理所当然的。就不赘絮了。

起来上早读,快迟到了。明天写写我在路途上所见的古建筑。特别亲切的泥胚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