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之声
记得高中时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女老师有一天在正式上课之前,突然拿着一本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书,毫无征兆地在课堂上朗读了起来。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是一篇天津作家冯骥才的散文“鸟”,文章不过几百字,但老师的读书声却久久的留在我心里。
她是一个十分瘦弱的矮个子小女生,师范大学刚刚毕业,分配到我们中学教语文,我对她的印象特别的深,不单单是因为她年纪轻个子小,说话很慢又带着点不自信,而是在她眼里我看到了和其他老师不一样的东西,我想她的眼睛是有光的,有些我在当时那个年纪似乎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我想现在我会称它为“理想”,我对她是有种偏爱的。第二年她升为我们文科班的班主任,20多岁的年纪,说话声音又小,在高大的高中男生面前,显得更加纤弱,丝毫看不出她居然就是高高在上的猴王啊。
她努力地尝试放大朗读的音量,但似乎总不能成功,就像她瘦弱的身型,这么多年过去了,老师—您还好吗?您瘦弱的身体是否随着岁月的更迭而渐渐壮硕起来呢? 然而教室里似乎越来越安静,同学们早己不再交头接耳,一个个不自觉的张大嘴巴。她一边双手捧书,一边来回穿走在一排排书桌之间。那是一个午后的秋日,阳光从教室一侧的几面大窗子洒进来,温柔地照在她的头发上,脸上,她的侧脸真好看,温柔中带着一些倔强。我确信她是那样一个女人,弱小的外表掩盖不住她骨子里的决绝和果断。那是一个金色的午后,让我在以后那么多年的时光里,每当回忆起那个午后,眼前总浮现一片朦胧而温柔的金色,那是我至今听过的最美的散文。
并不仅仅是因为冯骥才先生的那篇文章多么令人难以忘怀,而是那样一个平凡的时刻,我们40几个叽喳吵闹不知所为的小猴子突然在一个婉转轻柔的声音里停了下来,那声音,字字句句,瞬间像长出了无数对翅膀,自然飘逸地钻进我们顽皮的耳朵,在我们的脑海里绘出一个又一个生动温馨的画面。终于,她慢慢的念完了最后一句,教室里依然鸦雀无声,而我被彻底地完全地打动了。我觉得自己和四周的一切好像突然静止了一般,久久地,那文中可爱的小鸟,作者写作的书桌,纸笔,那并不怎么伟岸的肩头,还有斜阳穿透玻璃留在衣服上的温热,在我脑海里挥散不去。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曾一次又一次地试图带着我两个小女儿一同走进那样一个文学所创造的丰富又多姿的世界里幸福的徜徉,可是好像都失败了。那个我记忆中的课室,那温柔坚定的朗读声,在我众多模糊的少时记忆里却如此深切又清晰的留了下来。让我在二十多年前的那个午后,乃至今日,以后,对文学和文学所能传达的美,深深感动,深信不疑。
孩子们,我想,属于你们的那个午后一定就在不远处静静地等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