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思维,给人生留回旋余地

2022-04-09  本文已影响0人  润泽园

有一位同仁在总结自己的行为模式的时候,发现了这样一点:“我总是容易一瞬间就跟别人的关系急转直下。”

比如,她曾经有一位非常敬仰的领导,这位领导也很器重她的才华。但某一次偶然间,她发现领导以冷漠的眼神扫了自己一眼。这位同仁的心一下子掉进冰窟里了:领导肯定是对我不满意了,心里说不定有多讨厌我。于是,她再也不主动去找领导交流汇报了,两个人的关系很快疏远了。

再比如,和几位最要好的朋友,她也会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而选择断绝来往。某一次,她邀请朋友参加一个重要活动,朋友以没有时间为由拒绝了,她心想:“连这一点小需求都无法答应,这还是真朋友吗?”于是,轻易地就删除了留存多年的联系方式。

其实,这个行为模式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非白即黑”的思维模式。因为一个小缺点,就全盘否定对方,要么跟他关系好,要么跟他关系不好,中间没有缓冲回旋的余地,也就缺乏了一份智慧与弹性。

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面对的,往往都是复杂的问题,充满了不确定性。每个人心中,都是既有大我,又有小我,只是大我与小我的比例不同。假如一定要判断一个绝对的善恶或对错,我们就会事事与他人对立,孤军奋战,十分辛苦。

《道德经》有言:“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这里是说,善人可以做恶人们的老师,恶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所以老子教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事物。任何事没有绝对,坏事当中看到好的机会,好事当中看到蕴藏的危险;好人当中你看到他一些不良的品质,不良的品质背后,你看到他优秀的可以值得你学习的优良品质。 

同样的一件事情,大事见小,小事见大,这颗心才是能大能小,为人处事就比较有智慧。

02

    测试你的黑白思维  

警惕自己想法中的“黑白思维”成分。

比如,有人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在没有物质保障的前提下,还能追求精神生活吗?”

假如针对这个问题开一场辩论赛,我们或许可以看到这样的辩论:

A:“钱都不够,哪来的精神生活?”

B:“金钱物质跟精神生活没有必然联系。”

A:“穷到饭都吃不上的时候,没有人顾得上精神。”

B:“古代颜回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

A:“颜回是颜回,离我们普通人太遥远。”

倘若你身在这场辩论赛中,你会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在更高层面之人的眼中,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不是相互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反过来作用于物质基础。

“在没有物质保障的前提下,还能追求精神生活吗?”这位提问者,其实是将关注的重心放在了物质生活上。

但他没有考虑到,精神生活是反作用于物质生活的,假如没有更高层面的精神生活(包括志向、道德、人格等等),又凭借什么去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呢?只能是梦想着一夜之间发财,这种机会确实有,但是不常有。

而假如你变得更加真诚、更加富有智慧,假如你拥有更高层面的精神生活,其实,相对应的物质生活也早晚会随之而来,比如,他人看到你的品质,会与你建立更多良善的链接,更多的机会窗口会向你敞开。想想看,一个更高格局境界、更真诚智慧的人,对他而言,到处都是机会。这就是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所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是并驾齐驱、相辅相成,而不是一个对立起来的前后逻辑顺序。假如我们将其对立起来,反而会在自己的思维模式里形成一个局限处、空白区。

《易经》有言:“一阴一阳之谓道。”宇宙间万事万物,不是只有正或反面。孤阳不生,孤阴不长,阴极阳生,阳极阴生,这是宇宙间的辩证法则。

所以,从福中看到祸,从祸中看到福;从善中看到恶的萌芽,从恶中看到善的隐伏;从坏事中看到好的一面,从好事中看到坏的一面……

将这样一种辩证思考的思维模式,融入到我们的生命中,我们这颗心就会比较有弹性,不走极端,留有回旋余地,也就给自己开拓了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