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OSI七层网络模型

2019-12-18  本文已影响0人  托妮安

应用层:系统操作页面

表示层:数据翻译/反翻译,加密,压缩

会话层:确定是否需要网络传输(分流)

传输层(功能最多,最复杂的一层)

  1. 数据的分组、组装
    • 分组(发送时):从应用层发过来的数据大小不一定,需要把大数据拆开。数据报有严格大小规定,在IPV4协议中,数据包的大小不能超过2的16次方字节。
    • 组装(接收时):把多个包组合起来
  2. 传输协议的选择(两者中间必选一个):
    •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可靠的,面向连接的传输协议(可靠、准确,慢)
    •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不可靠的,面向无连接的传输协议(快,不可靠)
  3. 端口封装:传输过程中需要确定IP和MAC地址,还需要确定源端口和目标端口
  4. 差错校验:包有可能是错的,若是TCP协议,A发给B一个错误的包,则B告诉A这个包是错的,让A重新发一遍;若是UDP协议,B无法告诉A这个包是错的,则直接丢弃错的包。

网络层

  1. IP地址编址(全球唯一)
  2. 路由选择 (A到B有多条路径,该选择什么路径)
    • 静态路由:由管理员决定路径。对路由器消耗最小,不需要路由器做运算,相对来说效率较高,但是配置复杂,适合路由比较少的情况。
    • 动态路由:由网络工程师配置。路由器根据路由协议判断路径。配置更简单,只用配置路由协议,直连的两个网段。要使用路由器的CPU来运算,路由器的压力较大。还取决于路由协议。高端路由会计算路径、带宽、延迟。

数据链路层

  1. MAC地址编址
    • MAC地址,即物理地址,用于同网段内使用。
    • IP地址,进行跨网访问。
    • 端口:每台服务器上可能开了多个服务,用端口确定。常见web端口80,文件传输端口为20、21。
  2. MAC地址寻址
  3. 差错校验

物理层

  1. 实际数据传输
  2. 电气特性定义:网线有8根线,不是所有线都传输数据。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