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

在爱的原野里破茧成蝶

2019-11-29  本文已影响0人  大弯山遗民

             

---也读杨柳诗文集《生命如蝶》中的诗歌

          文/南坪人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络平台读了一首渭源籍诗人杨柳的诗歌,感觉语言质朴,意象深远,因为地域的关系,感觉诗人在诗歌中所描述的人物、风景、所叙述的事情是自己十分熟悉且与自己是息息相关的,自然生出了一些天然的亲近感。于是就联系了诗人,成为微信好友后,有机会阅读了诗人更多的诗歌和散文作品。

    一个在大学门外止步的文学爱好者,一个为生活四处奔波的母亲,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者,是什么力量让她在文学的沃土里深深扎根,写出一首首情真意切,语言灵动的诗歌,这是我读杨柳的诗歌时一直在探寻的问题。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里我借用艾青的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因为爱,因为爱得深沉,所以在杨柳诗歌里,这种爱几乎充满了字里行间。她在《瓢子》中写道:草莓是长大的故乡\瓢子是遥远的乡音。她在《父亲.土地》中写道:他精心饲养了一个夏天的骡子\迈开矫健的步伐\开始它的征程\铧犁划破缕缕麦茬\划开道道\黝黑的心事\土地释放心情。她在《油葵》中写道:遗留地中的葵杆\忧伤,放手,与补种的玉米相依。她在《旷野的雏菊》中写道:那些散落草丛的雏菊\用迷人的紫\点燃九月的原野。还有野百合,还有紫花苜蓿,以及那些卑微的小草,在杨柳的诗中被赋予了生命,变得楚楚动人。当然牵动作者情思,让作者常常倾诉的,还有生活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的人——亲人、朋友、儿时的伙伴以及那个内心深处的他。正是她对他们爱的深沉炽烈,那种挚爱是从作者内心深处流淌出的,自然,炽热。因此,我们读她的诗,处处能感受到娟娟流淌着的爱意。

    读诗,特别是读懂,读透一个人的诗,需要时间。原谅我粗浅的理解,因为我只能是走马观花的读。但我从山顶的圆月,路旁雏菊,抑或她反复吟诵的那份孤独中,听到一声幽幽叹息。她的诗歌总是充满一种欲罢不能的纠结,寻觅。灵动的语言,各种意象不断叠加而衍生出透骨的凉意。一个人的孤独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这和个人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在作者的生活里,这种孤独和忧伤是生活赋予的,作为一个热爱文学,内心充满浪漫色彩的女性,没有走出大山,走出那个相对封闭的小村,和许许多多农村姑娘一样,适龄而嫁,相夫教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常态生活和对诗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以及生活中震颤心灵的某一瞬间,一叶草、一瓣花、一滴雨、一颗露、一次破茧、一次落霜都会让作者敏感的内心萌生一份诗意和一种倾诉的冲动,但是在那个小山村,年迈的父母,憨厚的丈夫,谁又是那个倾诉的对象呢?这就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冲突,这种冲突演化为诗的意象和语言,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一种孤独、凄冷的意境。她在组诗《秋歌》中写道:我\有许多心痛的故事\一株小草\活成一株孤独的大树\静立旷野\任风吹雨打,群魔乱舞。她在《一个人的七月》中写道:它空空等待\寂寂开放\满眼,抑止不住的苍凉\风中,我就坐在\它身旁。在《荒地》中,她是这样描摹自己的这种苦痛:那时,我也生机勃勃\主人常常驻足,探望\而今,这一地荒凉,涂写悲伤。作者在寻找的过程中,诗歌为她打开了一扇窗口,她用充满泥土气息的语言,用炽烈的情感为我们描摹了一副副鲜嫩,芬芳画面,但在她的这些文字里却又能嚼出一丝丝挥之不去的苦涩与孤独。

      读杨柳的诗歌,我们能出读作者一路走来的艰辛,更能读出她不甘沉寂、奋发向上的意志,一个贫瘠的小山村,一群土里刨食的亲人,给了作者最原始的憨厚,纯朴,还有早已融入作者骨头里的是那份浓浓的乡情。我们不期待作者用余秀华《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惊艳去攫取读者的眼球。好的诗歌,用一份淳朴,一份真情,书写这个大时代背景下渺小的我们,以及我们的酸甜苦辣,足矣!至于语言的技巧,文字的张力对于平凡的我们,只有时时浸润其中,方能觅得真味。

      预祝杨柳女士的诗文集《生命如蝶》早日付梓,以飨读者。

      2019年11月25日夜于渭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