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借的真的只有钱么?
最近一个朋友跟我说了一件借钱的事情,我觉得很有意思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朋友A,A的一个朋友是B,B向A借钱,数额几千,几万块大小不等。A把B当成好朋友所以每次都慷慨解囊,比如手里只有10000块,A就借9000给B,只留1000块的伙食费。而B确不太信守诺言,比如承诺一个星期还,结果拖了一个多月,承诺一个月还的结果拖了半年或者几年。而经过B三番两次的不信守诺言,导致A很苦恼,他不知道自己该不该继续借钱给B,因为如果借钱给B,不知道B又拖到什么时候还,而不借给B又觉得自己在道德上过意不去,毕竟B是A的好朋友。很多朋友都遇到过这种事,确实很苦恼,接下来我就从经济学角度去分析这件事,希望能够解惑一二。
我们为什么更愿意借钱给朋友而不是借给陌生人?
举个例子,当你借给别人钱的时候你其实是经过多方面考察之后才做的决定,比如他是我的朋友,他这个人人品好靠谱。我们多半不会借钱给一个陌生人,即使这个陌生人自己说他有多么的诚实可靠。那为什么我们更倾向于借钱给朋友呢?其实这里面就考虑了互利互惠,我现在借钱给朋友,也许将来我在急用钱的时候也可以向朋友伸手借。人都是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的。而我们与朋友之间属于长期交互,在经济学中,为了追求长期利益甚至可以牺牲短期利益这种观点见怪不怪。我现在借钱给朋友,我想买的东西短期内不能买了,我损失了短期的利益,但是长期中,可能我是收益的,在我需要的金钱的时候朋友也会慷慨解囊。其实社会上有很多现象都证明了这个为了长期利益损失短期利益的观点,比如居民区里的超市,附近的菜市场,卖家通常会把价钱的零头抹掉,这就是损失短期利益而追求长期利益。卖家短期损失可能是几毛钱,但是由于你常去家附近的超市和菜市场买东西,长期来看卖家又是有收益的。损失短期利益追求长期利益的事情必须在有后续多次交易的前提下才可能发生,对于仅仅只有一次交易机会的卖家来说,就是能卖多高价钱就卖多高,比如火车站,机场附近卖的东西经常比较贵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卖家和同一个买家没有长期交易的可能。所以,在我们借钱给朋友的时候,可能自己并不是很高尚很无私,而是你看中了长期利益。
借钱借的只有钱么?
一个很感性的说法是,这个朋友不光是在借钱,并且同时在消耗你们之间的友情。如果我们把友情能够量化看成金钱一般,那么其实就是他用友情去换金钱。借钱借的不只是钱,每次借钱都会消耗一定量的友情,如果能够按时还,那么友情又会积攒到原来的水平,如果不按时还,那么友情库存量就会降低。当友情的库存量换算成金钱后小于朋友所借的金额时,我们可能不会借给朋友钱或者只借给朋友一部分钱。当友情库存量为零时,我们就不会再借任何钱给朋友了。这时,你们之间的关系还是不是朋友其实也就难说了。所以,当我这个朋友在苦恼犹豫的时候,说明他与那个借钱的朋友之间的友情库存量已经不够用了。其实这也说明友情是有价的。
不借钱就对不起朋友?
但是,我的这位朋友还是很苦恼,他觉得不借钱给朋友觉得心理有愧,觉得对不起这份友谊。其实,仔细想想我的这位朋友与那位借钱的朋友之间是谁亏欠谁呢?当然是借钱的B亏欠我的朋友A,如果心理有愧也是B有愧,而A无需把自己绑在道德的加锁上。所以当我的朋友跟我说他的苦恼的时候,我给他的建议是:不要再继续借钱给那个朋友,否则你俩之间可能连朋友都做不成,对于没有还给你的那些钱,你就当做认清这个人所消耗的成本吧。而以后你俩能不能继续做朋友就看那个借钱的朋友的表现,能否使你们之间友情的库存量慢慢提高。
其实,好多人情往来都可以用经济学去解释,虽然显得没有人情味。重要的是,我们是我们自己,我们要为自己负责,如果自己不能使自己幸福,那么也不太可能使别人幸福。如果一个人总是牺牲自己的幸福而去换别人的幸福,我想他要么是很高尚,要么就是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