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1 - 成长型思维的人能对抗熵增?
我心理一直有个疑惑:为什么很多事业有成、工作顺利的人还经常外出去会见各种人,会抽时间安排自己与别人链接的时间。而那种整日在办公室忙死忙活的人却年复一年的进行着毫无起色的工作。以前我会安慰自己说,或许是别人更聪明,背景更好,才会有如此成就。
当我内心开始接收这种宿命论时,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 . 德维克推崇德“成长型思维”又一次打破了我的认知,让我对自己毫无借口可言(成长型思维理论相信人通过努力可以获得成长)。既然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越来越聪明,为什么那些每天看起来认真工作、一丝不苟的人反而不如经常与外界链接的人呢?是因为每天认真工作的人努力的不够?当我认真回忆我每天、每月、每年的工作时,我似乎想明白了点什么。我们的工作重复性太大,新的工作任务并不会因为我们已经熟练其他工作了而自动产生,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新的工作岗位适应一段时间后,总会出现厌倦现象。这并不能怪领导没有给你布置任务,而正是因为你缺乏主动发现新任务的能力。
这种从新鲜到无趣的状态跟热力学熵增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熵增过程是一个自发的由有序向无序发展的过程)。如果任何工作最终可能面临不断熵增的危险,我们该怎么办呢?是将自己在某个角落绞尽脑汁思考?还是干脆辞职另寻它业?这或许都不是最优解。蓦地,脑海中浮现笑来老师讲怎样才能不断写作的事情,他说只有不断大量输入的情况下,才能保持持续输出。同理,如果我们要在工作中保持不断输出,保持新意,是不是也可以从外界不断吸收不同的观点和知识呢?
对,在我们被工作或生活的熟悉麻木前,我们需将自己置身在无限信息流中,让它们不断与我们现有的系统碰撞,并产生生命的火花。
观察我们身边做的优秀的同事或朋友,他们无一不是对外保持开放的态度。在这点上,我的领导就做的非常好。以前很好奇为什么她每天会冒出很多新想法。当我在不断与她沟通与请教后,发现她是一位很爱学习的女性,审美能力也超过一般小伙伴。也许她正是将自己曝光在这些信息的洪流中,才让她新意不断,并保持工作的热情。
最近正好看完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院胡霁老师关于生物学思维后,更加坚信我的推断。胡老师说世界万物基本都按熵增理论在不断运行,唯有生命除外。生命为什么能保持负熵状态?因为我们不断从外界吸收负熵的食物,并将体内已产生的熵增物质排除,这个过程就是“新陈代谢”。但生命一旦终止,他们便迅速按熵增原理走向死寂。
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提示:我们要想保持活力状态,我们必须不断吸收外界信息。同时,我们也需警惕一件事情:现代社会,科技高度发达,无限的信息向你汹涌奔来,你是所有信息都吸收吗?这会让你淹没在信息流中。我想,应该有个主线才好,围绕这个主线,所有的信息都被我所吸附。不恋已有,勇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