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那么努力仍然不讨人喜欢?
- 1 -
“唉,还是被拒了。”
最近写的文章,都被拒稿官拒了,心里总会有那么一丢丢沮丧的感觉。尝试着读读那些阅读量上千的以及上万的文章,确实觉得他们写的比自己好,可具体好在哪,自己不得而知。
转给朋友看,希望能从旁观者的角度得到一些有益的反馈。二十分钟后,朋友的反馈如期而来:“写的挺好的,跟你之前的文章一样。只不过总觉得好像少了点什么?”
“我也觉得好像少了点什么,就是不知道具体是什么,请指教!”
"我也不是那么确定,如果非要我说是什么的话,我感觉可能是温度吧!"

- 2 -
昨天参加了一个心理团体治疗小组体验活动。
几个人围坐在一圈分享各自的故事,当交流到动情之处的时候,一个女生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落下了泪水。
坐我旁边的哥们看到后一慌,赶忙从裤兜里拿出纸巾给她擦眼泪。这一举动似乎也吸引了导师的注意。她借着柔和的语气对那位男生说:“如果需要你此时此刻向这位发言者表达你的感受,你会如何表达呢?”
那男生明显也没想过会被问到这个问题,感觉有点准备不足:“我想我可能会对她说:你的想法很特别,但如果你能够这么想,也许会更好。”
这个时候导师似乎并不满意这样的回答:“你可以表达一下此时的你是否支持着她。”“当然,我们都会支持她!”“你只需要告诉她你支不支持她就好了。”“这。。。我。。。”
到最后,导师分享的时候也揭开了她这样做的秘密:“我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希望我们能在适当的时候传递我们的温度给对方。有些时候,当人在脆弱的时候需要的并不是方法和道理,而仅仅是别人的温度。可就这一点,我们往往都很难做到。”

- 3 -
我们又何尝不是在重复着上面讲的行为模式呢?
当我们朋友失恋了,痛不欲生的时候,我们总是摆着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架势,劝对方不要再为渣男渣女浪费感情了。殊不知这个时候对方需要的真的是我们给他们讲道理,还是说静静的陪在他们身边听他们发泄着苦闷,并在适当的时候拥抱对方?
当我们的女朋友在跟我们说她发烧了的时候,或者是问我们她穿哪件衣服好看的时候,我们真的以为她是希望我们告诉她们怎么做吗?当我们给出“多喝水”或者“你穿什么都好看”这样的看似安全的反馈后,我们还指望对方能给我们好脸色看吗?
世界变化之快,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总是充满了焦虑,总是努力学习新知识,接受着信息轰炸。当别人同样遇到了困扰和焦虑,我们也习惯性的给出知识和答案,殊不知他们需要的可能仅仅是我们的一点点温度而已。

- 4 -
如何提高我们的温度呢?
古典老师在《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里曾经讲了这么个故事
他的一个朋友在事业上也算小有成就,什么都不缺。
可是他总是给人一种很疲惫的感觉,对生活里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原因是他要在一天里应付各种他应该承担的角色,非常的疲劳。
试想这样一个对自己的生活都失去了兴趣的人如何对别人产生兴趣并带给别人温暖呢?
古典老师给他朋友提了一个建议:不如让他尝试每天给自己半个小时时间和自己约会,不再理会其他人的眼光和自己的角色,怎么舒服怎么来。
他照着做了,两三个月后,精神状态就像变了一个人,幸福感就这么来了。
- End -
我们的生涯有四度:高度、深度、宽度以及温度。
高度可以根据我们取得的地位来判断;
深度可以根据我们某个领域的研究成果来判定;
宽度可以根据社会的一些普遍的价值标准来判断。
唯独温度,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但是容易忽略并不代表不重要。
有了温度,我们才能在每一天看似重复的生活中寻找到那么一些只属于自己的小确幸;
有了温度, 我们才能在自己并不是太顺利的时候仍然持着一颗对明天太阳升起的畅想和信念;
当我们自己有了温度,我们才有足够的能力和意识来温暖我们的身边人。别人也会用他们的温度来回报我们。
我的这篇有温度的文章,希望能带给你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