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将军总是死在苍蝇的触角之下
1.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文章,但是今天费劲吧啦找半天也没找到,只能用我拙劣的语言简言之了。
故事的大意是说:某一位筒子周围有一个天才级别的人物,从小到大都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长的好看又成绩优异学识渊博,一路拿奖学金,优秀程度令人发指的那种。
这位天才在大学时候,学校里有保研的名额,竞争很激烈。其中有一个女生就厉害了,她去找这位天才“谈心”,说自己家境怎样怎样不好,负担不起读研的费用什么的,让这位天才把保研的名额让给她,那这个天才也很耿直,觉得自己考研也是一样的,就放弃了竞争,但这并不是结局。
那个要天才把名额让出去的心机女联合几个狐朋狗友做了一个局,诬陷这个天才女偷东西,一盆脏水浇下来,果然是透心凉啊。
悲剧的是,这个堪称天才的女生,因为太优秀不合群,基本没有什么朋友。子虚乌有的事情越传越广,女生心理备受打击,不堪忍受选择了休学,最后考研也没有成功。
从此明珠蒙尘,沦为凡人。
有人会说:你看这个所谓的天才,心理素质实在太差了,连这一点儿小困难都克服不了,能有多大出息。
诚然,是怪她心理素质差,这个世界也并不是遵循这“人品守恒”定律的,也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努力勤奋,做好自己的事,就有可能获得不错的成绩单和奖励。
但难道不更应该去谴责那个心机婊吗?一个挥霍着别人的善良,又对善良人施以恶行的人。
路人被抢劫了,活该,谁让你一个人出去。
女生被性侵了,活该,谁让你穿那么少。
……
这些暴民们,你们可以原地爆炸了。
单纯是罪?相信这个世界是善意的也是罪?
2.
我不禁想起《天才的悲剧》这本书,其中一章名为“人言可畏众口铄金——30年代当红影星阮玲玉愤诀人寰”,这是整本书当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章。
她的一生是一页挣扎向上的史实。
她靠着卓绝演技霸占了中国影坛几十年来的霸主地位。她的天才演技,是中国电影默片时代的骄傲。
她是一个强者,她以其艰苦的努力、勤奋的学习和不懈的追求,练就了那炉火纯青的演技,震撼着观众的心灵;然而,她又是一个弱者,悲惨的经历,脆弱的感情和世俗的重压,终使她无法忍受流言蜚语的中伤,在观众渴望见到她的时候,她却向死神迈开了步子……
1935年3月8日,正当上海各界人士准备庆祝国际“三八”妇女节时,一个噩耗竟以闪电般的速度传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著名影星阮玲玉自杀了。
这消息对上海乃至当时的中国人来说,不啻是一个晴天霹雳,那一瞬间,整个上海的欢庆活动戛然而止,悲痛、肃穆的气氛笼罩在大上海的上空。
自9日起,前往万国殡馆凭吊者便络绎不绝。来自国内、国外的各界人士达十万之众。悲痛欲绝的凭吊者,掩不住他们那愤慨的神情,他们同情、悲伤于阮玲玉的不幸,又以恶毒、刻薄的语言诅咒着残害阮玲玉的凶手。
鲜花簇中,一代名优阮玲玉静静地躺在那儿,她那满是忧郁迷惘的脸上,似乎有永远解不开的谜底,要向世人发问。遗体近旁,默默拥立着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电影名流孙瑜、吴永刚、费穆、卜万苍等人,他们痛惜的神情中,都流露出些许难言的愤怒。
从阮玲玉去世之日起,全国各报均在显著位置刊登哀悼文章,既痛惜于影星的被迫自杀,又痛斥社会的黑暗、腐朽。当时著名的(馄报》发表社论指出:“越是大的天才,就越发得不到社会的爱护和社会的了解。”
有报纸载挽联日:
人言可畏。身世堪恐,是非无定评,投井下石迨私愤,姊而不死,处此恶浊社会何以为生;
世论尚存,公道未泯,哭声震远近,万人空巷瞻遗容,灵而有知,对兹热烈感情能勿伤心。
她伟大的天才,精神的艺术,永远留在人们的纪念之中,而人们也永远受到她的感动。一个艺术家的存在,也许比一个政治家还要有价值,而一个艺术家的死,为社会,为国家,该是怎样的一个损失。”
阮玲玉的死对于社会,就如一泓明净的湖水里投进一颗石子溅起了一层层的涟漪。
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却是那些不明真相仍用流言蜚语去中伤她的凡人们,是因为工作太少?还是闲暇时间太多?
3.
我们这个社会似乎从来不缺少那些以谈论明星名人们私生活为乐的好事者们。
因为羡慕他们光鲜亮丽的生活,羡慕他们不菲的收入,羡慕他们轻轻松松就能取得我们苦苦追逐的名与利,因此我们更乐得看他们的笑话。
看他们出轨,吸毒,嫖娼,看着种种带着花边的娱乐新闻来丰裕自己的闲暇生活。
是酒不好喝还是手机不好玩?非得在一条既恶心了别人又膈应自己的不归路上越走越远。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众人看
而天才的悲剧就在于既要受到社会的操弄还要忍受附加的痛苦。他会比我们感受到更多的不幸,一是自身的不幸:诸如绝望、病痛、灾难、怀才不遇。另一则是众人们用流言和嫉妒堆积起的伤害。
开明的社会以培养天才为己任,专制的国家则以摧毁天才为目标。
天赋的华光既可以结出世人所瞩目的伟大硕果,也可以衍生出被世俗者妒忌从而被伤害的悲剧。
从来只有千日做贼,而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愿你远离小人
优秀却不遭人嫉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