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界定自我思考问题
我的朋友,最近大家都忙着阳,看是不是中队长转为小队长,职务升迁固然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疲倦的身体能够早些完成过去期望完成的事情,精力有限,合适的思考就更为重要。
终极问题会让你思虑陷入困顿,不要总盯着这些概念陷入无穷的追问,这会引起心理和情绪的问题。
你知道《禅和摩托车艺术》的作者罗伯特·M·波西格,他最后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被多次送进医院。他真是一个学生,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
但是,喜欢他这本书的人很少人为了学习他而做同样的事情,更多的是忘记了其中的主要内容,或者是研究他用的是什么工具,穿的什么保暖内衣。这说明读书人比写书人聪明,禅宗正念的传统,是认为保持对周围事物的觉察,远比熟读佛经理论要重要。
正念的认知中,只有一个人放下思维,才能打开世界。
哲学家喜欢问一些比较极端的问题。比如,一头只知吃喝睡觉的快乐的猪和一个思考人生的痛苦的哲学家,究竞谁更幸福?其实,很多问题是没有答案的,即便有,也是个人的体验,很难具有普适性。
比如说,幸福,什么是幸福啊,我姓向。但是其实有很多人,也有很多的理论。如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提出了一个幸福模型:PERMA模型。
在PERMA模型中:第一个要素是积极情绪(PositiveEmotion)。第二个要素是专注和投入(Engagement)。第三个要素是人际关系(Relationship)。第四个要素是人生意义(Meaning)。第五个要素是成就(Achievement)。
PERMA指向的正是一种创造的幸福,一种把我们自身与他人社会福让相联系的幸福,一种持久的幸福。在他看来,这样的幸福,才配得上成为我们终身的目标,
如果能够认真对照每一点,都有理有据的有不同意见,那也不能说你是不幸福的。但是,总结其中的某些亮点,会对我们如何过好这一生有所借鉴。
很多人对他人研究幸福感到不可思议,比如在当下的状况下,要面对生存压力,要面对病痛折磨,要解决上有老下有小的困扰,怎么还会想到这个问题。
因为叙利亚和乌克兰问题,人才要更多思考如何避免战争。幸福是一个虚拟的目标,人们在记忆中设定了很多算法限制,更多的是为了避免痛苦。
最近看到知乎盐系列中,一位老师说,人类的心理,不是为了追求幸福设计的。其中一个原因,对于什么带来更长久的幸福,我们所倚赖记忆,常常自作主张一一不是有意撒谎,只是记不清楚。
有一天,你打开记忆罐头,会发现罐头里装的不是感受,而是一个个故事。大部分感受,都烟消云散了,附着在故事情节上的那些痛苦或者欢欣的细节,往往充满了虚构。
故事是喜剧还是悲剧,可能取决于,当你问:我能问最后一个问题吗?得到的回答,是“爱过”,还是“去死”。
不管怎么样,需要思考这个问题,幸福不?希望答案是,爱过,也被人爱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