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广场人生几何?简友广场

细思极恐

2024-03-26  本文已影响0人  浅饮清茶
真正危险的,是没有人跟你谈危险

看到一个老师发的帖子,是关于给自己孩子选择幼儿园和学校的。

老师的孩子才2岁4个月,为了能给孩子找到心仪的教育机构,居然调研了好几个国家不同区域的教育系统,结果却大失所望。

当然,老师是有实力和能力做这些事情。而且他向来都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对带有强制性的学校教育非常抵触。

从小学到大学,没有好好上过课,是老师眼中名副其实的“坏孩子”,但最终却考取了美国名校,然后自己创业,成绩斐然。

他在意的不是学习成绩、升学或德智体美这些大多数父母们在乎的事情。

读了帖子的前半部分,我以为,让他不满意的地方是很多人在给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重点关注的是学校好不好,老师好不好,课内教的东西能不能让孩子成绩优异,能否考上心仪的大学。好一点的,可能会在意孩子的特长培养,或者是否合群以及EQ方面能否跟别人融洽相处。父母们看似关注点很多,但说白了,实际上真正在乎的还是“成绩”,其他都是附属品,可有可无。

读完整篇文章,才发现他最失望的居然是,所有学校的教育,竟然没有包含任何“风险教育”。

不管多么有名的学校,不管哪个阶段的教育,不管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统统没有“风险教育。”所有人只把重点放在“确定性教育”上。

老师认为,成绩不重要、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人生中最重要的是“风险教育”,或者更精确讲是“承担风险与管理风险”的教育。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养成投机思维”的教育。

而我们的教育体系,从幼儿园开始,统统都只关注“确定性教育”。大多数人从学校毕业之后,脑袋里想的都是稳定的工作、稳定的薪资,以后能有稳定的退休金。

这种观念深入人心,合情合理,约定俗成。

对老师家长来说,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成绩。

而实际上,真正决定一个孩子一生的,一个是家庭,另一个就是风险意识?谁能主动拥抱风险,谁就有更多的主动权。

风险教育涉及勇敢与担当,更关乎自控与机会把握,这才是决定一个人未来发展的关键要素。(如果出身参数差不多的话)。

所谓的“运气”,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如何看待风险决定的。所谓的“机会”,很大程度是由个人如何处理风险决定的。

成绩优异,只是一块敲门砖。而如果具备风险管控能力,哪怕没有门,孩子也能主动挖出一道门来。

在考察了许多教育体系之后,老师发现,现行的教育机制之下,几乎每个孩子都变成了“风险厌恶者”,几乎每个人都会本能选择“低风险安全区”。

这已经是社会共识。而唯有大多数人都是这类思维,社会才能稳定。

问题是,家长费尽千辛万苦培养出的孩子,难道仅仅是让他们“维.稳”吗?

就像我们大多数人都把用生命时间换来的微薄工资放在银行,领取更微薄抵不上通货膨胀的低廉利息一样。

这还是出于“安全稳定”的目的,缺乏“面对风险并处理风险”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本该是从小就必须去培养、去调教的!这也是决定孩子们二十年、三十年后云泥之别的关键所在(出身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

如何敢于拥抱风险?如何具备处理风险的能力?这会让两个同样踏入社会的人,在N年以后,命运完全不同。

而所谓的“风险教育”,所涉及的并不只有金钱。创业、升职、婚姻、亲子、购房、理财……以及看待人世间所有一切,统统与“风险教育”关系密切。

老师所在意的是孩子能不能承担风险、能不能处理风险、能不能主动拥抱风险。我们所做的,都是希望孩子尽量规避风险。

规避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

拥抱风险,才能真正没风险。

华尔街流行一句谚语:Greed is

good(贪婪是好事)。老师坚持的是:Risk is worth(冒险是值得的)。

看文章之前,我正在为小元同学通过了四级英语考试沾沾自喜,兴冲冲发红包表示鼓励和奖励。

突然想起前段时间跟小元谈起买房和理财时她茫然无知的样子,心莫名有些慌。

孩子们一路在我们的庇护下长大,除了督促他们学习,屏蔽了太多需要他们了解的东西。

而一旦踏入社会,他们就像一张白纸,不得不被动接受很多对他们来说陌生又必须知道的东西。

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只能一边交学费,一边摸爬滚打地学习,这好像更残酷……

吉尔伯特法则告诉我们,真正危险的事,是没有人跟你谈危险。可外部环境如此,我们又该怎么办?

看看,我还在为自己的疏忽找借口。

真是细思极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