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絮语(十一)
文/丘豸
临近期末考试了,学生的作业比平时更加的多了起来。一些学生有些招架不住,书法课开始缺课了。
有的家长干脆跟我请假说,考试前书法课就不来了。我只能是无奈。
感觉上,这些家长做事很睿智,在处理事情上能随时准确地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而做及时的调整。其实想法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我的班里就有这样的例子:一个孩子离期末考试还有一个半月呢,书法课就停了,把全部时间都用在了文化课上,按说应该考个好成绩了吧!实际结果还在原来的名次上并没有明显的提高。
而那些一直未缺课的孩子也并没有因为书法学习影响到考试成绩。有两个学生头天晚上照上书法课不误,第二天考试依然不耽误名列前茅。
我觉得如何管理孩子的学习,不能像庸医治病,哪痒瞧哪,哪疼治哪,这种方法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而且会始终处在被动的状态。而应该从孩子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入手。
首先就是开发孩子学习的内动力,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从跟我学书法的一些孩子表现上就能看出差别来。优秀的孩子上课精力集中思想专注,意志力也表现得强大,整堂课都能有始有终地处在一个状态上。差的孩子则状态散漫,容易分神,有点动静就能把注意力吸引过去,而且耐力不足,前半节课尚好一点,后半节课更不在状态了。
激发孩子内动力光靠说教不行,需要父母从小熏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个老师不只是说教,而更多地是应该身体力行地加以引导带动。
教育孩子无小事,细微的地方不能掉以轻心。不能觉得自己和孩子身份不同就可以任性随意,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
班里有个家长每次来送孩子,都坐在后边看手机,一个半小时不会挪地方,对周围的事情不管不问。
课间,他的孩子在走廊上疯闹,他不会制止一句,好像孩子不是他的一样。而当上课我批评孩子时,他又表现出不满意,开口指责我不应该当着学生面批评他的孩子,说我这样做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我在学生管理方面是比较注意的,批评孩子一般不会指名道姓,只说现象。只有那些太过张扬,屡次制止没有效果的孩子,才会严厉一些。我之所以点名批评了他的孩子,一是因为他的孩子表现得太过分,另外我也不满意这个家长的表现。谁知竟然捅了马蜂窝。
事实上他的孩子之所以这样没规矩,和他的教育有直接关系。孩子每次上课都会带来一些小食品,吃的喝的都有。
我教室的桌子是方便书法学习特意定制的,每张都有1米8长50宽,被他摆得满满当当。竟然没有写字当本子的地方,你说这个孩子的习惯该有多差。
上课的时候,总是称趁我没看到,偷偷摸摸地吃,一下课桌子就成了餐桌。食品渣子弄了一桌面,有时候饮料没喝完就放在一边,不小心就会洒在桌子上。
这样的习惯能和家长的教育没关系么?
超字数了,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