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导入”的一点思考
2019-10-06 本文已影响0人
鹅卵石的记忆
近日在细读窦桂梅老师的一些文章,提到教师要有语言意识,以课堂导入为例,我们大多数教师的开场提问、出示图片、以及做游戏等各种方法,都是为了引出课题,可是绕来绕去,这些导入是否有效,是不是在为接下来的教学开了一个场?有没有非语文的因素参与其中?说实话,在课堂教学中,我真的没有太关注课堂导入是不是很贴切,只要觉得导入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启他们的课堂学习之旅就行,是不是“非语文”好像没有思考过,读过窦老师的这些文字,才发现自己对待课堂导太过随意,应该严谨、科学、规范,要与整堂课紧密相联。
以《枫叶如丹》一课为例,授课老师是这样导入的:
1.物华天宝,斗转星移,转眼已是秋天。秋天是萧瑟的季节,也是丰收的季节,是成熟的季节,也是获取的季节。
2.唐代诗人杜牧有首关于秋天枫叶的古诗,谁能背诵?请看这首诗(略)。这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中,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的秋天美景。秋之霜叶经历了夏秋两季风霜的锤打考验,因此它的生命力更加饱满茁壮,所以才比二月花红。在秋日,枫叶如丹,(板书课题“枫叶如丹”)这丹究竟指什么?(明确:一种红色,在“丹”的下面板书“红色”)红色给人以什么样的感觉?(强烈、鲜明、有活力)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老师的开头导入颇具匠心,用诗一样的语言,引领学生感悟语言的穿透力,同时也很好地解读了课题中“丹”的含义,这样的导入,是有效的,为接下来对文本的学习,开启了一扇窗,这样的导入,真好!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就是语文的形象代言人,我们不仅是在课堂导入要紧贴文本,体现浓浓的语文味,就连老师的评价语、过渡语、总结都要体现语文老师的语文素养,站在讲台上,语文老师就是第二本语文书,一切非语文的“精心准备”都要抛弃,这样接下来的语文课堂上才真的在为学生的成长助力,为成长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