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是一对好基友
文丨绿豆侠
如果要探寻阅读的目的,我想起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罗辑思维》主讲人罗振宇就说:"读书不读书,有没有修养,最终会体现在你的面貌之上。"所以,可以说为了个人之更帅而阅读。
但是写作的目的又是什么呢?那可多了去。粽子诗人那是为了表达炽热的爱国情怀;情诗王子(李商隐)那是为了表达缠绵悱恻的爱情;小三她妹小四,即郭敬明那是为了捞金......写作的目的要再列举下去,那可是"一章难尽"。至于对我而言,一开始我并没有一种写作的意识,但凡心中抑郁难舒或是思绪纷繁之时,也就随便挥洒凭文寄意、凭诗寄情。自高中至今,写了N多篇个人的心情随笔、杂感、不成形的"小说",拙劣的诗歌等等没有固定文体的“拼凑杂文”,可以比喻成"牛杂",难登大雅之堂。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我虽自知写作能力有限,却仍厚着脸皮大谈写作,目的为何?这个问题我也偶尔想过,只是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好的思路。今天就说一说,为什么我想坚持阅读与写作,而不是其一。
喜爱阅读,有一部分是天性使然,真正养成习惯,还是需要一定的毅力,待我开始养成阅读的习惯之后,伴随着的是大量的输入,也即是书本信息的输入,我的大脑就好比一个容器,在接收着书本给我灌溉的水(但愿你不要想到我“脑子进水”了)。在阅读量不大的时候,这样的信息输入,只会给阅读者带来一种自恋的充实感,貌似读了几本圣贤书,就觉得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了。但是这是一种错觉。蒙田说:“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意思是说,第一种无知是连字都不识,当然谈不上有学问;第二种无知却是错读了许多书,反而变得无知,或者当你行万里路欲探寻这世界之大,且行且越觉得这世界的广阔无边,也就觉得自己所知道的只是沧海一粟。牛顿就有类似的觉悟,他将自己比喻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他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因此才读了几本书就觉得"无所不知",要把中间截掉,即"无知"。
阅读量与日俱增带来的问题之一是,脑海中有太多杂乱的信息。本来我的脑容量就不大,这下信息一多,就有错乱的感觉,不是神经错乱,是信息错乱。当一个人看到一个杂乱无章的房间,一般会有整理的冲动,我是属于一般的那个,因此,自然地产生将从书本中获取的信息整理一下的念头。《你的知识需要管理》田志刚作者提到:知识的共享和传播是知识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日常生活中,就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当你为别人讲解一个知识点之后,你会对那个知识点有更深的领悟。我断没有说教别人的念头,但凡我所写,假若有人肯用心阅读,我已是非常感激,如果能从中有一点点体会,那我更是欢呼雀跃,但是如果把别人误导了,那可真是罪过,阿弥陀佛。
因此,我坚持写作的原因之一,就是希望借此将自己从书本中获取的知识归纳与整理。这个习惯的建立,当中还有不少曲折,这里就不提了。之所以说阅读与写作是一对好基友,是因为我觉得阅读相当于“输入”,写作相当于“输出”,其中的载体便是你的大脑,当信息经过"阅读"的输入,再在你的大脑中被思考,分类整理与归纳之后,最后通过“写作”输出,那么信息也就成了你的知识。引用一下专业的术语说说信息与知识的区别:"信息是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有意义的数据);知识是用于生产的信息(有意义的信息)。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应用于生产,才能转变成知识。"因此,光获取信息是不够的,还需要把信息加工一下,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而写作就是一种加工信息的方式,类似的方式还有做练习题、为别人讲述、在具体中应用,其中,做练习题这种方式,我们在学校用得最多,相信我们对它是最熟悉也是最反感的。
阅读可以获取信息,写作可以加工信息,它们确是一对很好的基友。
如果想建立这两个习惯,那么最好的方法是先把阅读养成一种习惯。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你大脑中的信息自然会增加,此时你会不自觉地对那些信息进行思考,那么此时,“输出”也即写作,也就是一个很自然的举动。
绿豆侠 2014-08-01 18:45 。全文1700字。写作时间:7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