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电了
为什么越是久远的事情往往记忆越深刻?至不惑之年,我每每静坐沉思或深夜无眠时,眼前总是出现三十几年前的景象:孩提时代那些现在看来单纯、无聊,几乎是最最简单甚至原始的生活场景!那是老家,但那又是不一样的老家。
我家的老屋在我记忆开始时,是一栋土墙结构,三间窄窄的正房,房顶是用芦苇杆铺成的,上面用了一层厚厚的混合土料,以土为主,拌以石灰、麦秸秆等,如果有要紧事需要上房顶,成年人必然是要小心翼翼的,即使是要孩子也基本上不会被允许到房顶上去玩,危险当然是要考虑的因素,主要原因还是怕把房顶踩漏了!
使用电灯是什么时候?也许我出生就已经有“电”,反正在九十年代初我上小学时,电的使用还不是那么普遍,电器也只有电灯泡这一种吧,而且电的使用是有限制的,一天时间里也就那么几个小时,尤其是夜里六点到八点的黄金动画片和电视剧时间,大家点着蜡烛或煤油灯,孩子们做作业,大人们聊闲天,如果比平时晚些还没有来电,小孩子自告奋勇去外面打探,有时候也会有意外发现,比如谁谁家有电,或者后面村子里明晃晃的疑似来电,云云,那么前者问题可能出在自家的电闸上,或者是电灯开关没有开,而后者则可能是自己村子里的总闸“跳闸”了,或者变压器出了问题。
我们东邻居的门口有一根电线杆,上面挂着一个大的电表箱,里面装的是我们附近几户住户的电表,每个月的月底,村子里的电工会穿着一双大的铁鞋爬到电线杆的顶端,举着手电筒一户一户的抄表,小孩子们聚在一起看。
晚上,村子里的喇叭在两声“浮浮”后进入正题:“兄弟爷们,今天晚上到会计﹡﹡家交电费,再说一遍……”
村子里从一开始只有村委会有一台彩色电视,据说是某个单位拿电视顶的村民的工时费,后来某户居民家也买了电视,然后第二台、第三台……一开始去别人家看电视那真有点人山人海的意思,电视机主人洋洋得意,招呼着大家随便坐,那家的小孩也是最得意的,在同学们中间他都能天天仰着头走道。
大人们在家里搬个小板凳找个合适的位置舒服地等着新闻联播、广告、天气预报、广告、电视剧……小孩子们嘴里喊着自己喜欢看的节目,其实也就省台、市台、县台三个台。村子里四五台电视谁家播的节目也有所侧重,哪里在《渴望》,谁家在放《西游记》,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节目。所有人对电视里面的剧情都着迷上瘾,这也是第二天村子里比较普遍的谈资。
我们家是村子里比较晚置办电视的,可房檐下面有一台可以播放新闻和评书的广播,一根金属线从广播(一个喇叭装的装置)上连接出来,末端拧在一个钉子上,钉子插在墙根,有时候广播的内容不太清晰时,爸爸会舀一碗水浇在钉子上,“滋啦……滋啦”几声后,广播就清晰了,不知道是什么原理。
等到我家买电视时,电视已经不是那么稀奇了,自己在自己家里看,再也没有了一二十个人边看边窃窃私语的那种温馨的氛围!
我在外面上学了,高中、大学,有时候回家后根本来不及到处看看走走——功课紧张,家里的农活紧张。我从一个满大街疯跑的野小子变成了文质彬彬的文化人。那些小伙伴,曾经一起在昏暗的电灯下做作业,曾经一起相约着去村子东头看《聊斋》,曾经在打谷场玩着游戏时看到谁家的电灯亮了,然后我们一起大喊:来电了!是在向其他老乡传递这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是在为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