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6熊玲:怎样对待青春期叛逆的孩子?
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为女儿的问题来求询。女儿15岁,在上小学前,父母离异,由父亲监管。女儿现在常常逃学旷课,与一些小混混打成一片,读倒了几所学校,累死了无数个老师;游离于网吧和娱乐场所,常常夜不归宿;种种借口离家出走两次,把爷爷的血压逼到了180,把奶奶折磨的心力衰竭几次病危住院;父亲无可奈何,天天以酒消愁;姑姑满街寻找,苦口婆心地教导而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平添了许多白发;她母亲任她打骂,尽量满足她的消费和虚荣心。她甚至大言不谗地说:“就是要妈妈难受,当初谁让她抛弃我了,给我钱,我就喊她。”
这个案例反应了中国一些家庭长辈们的教子烦恼。
从心理成长的角度,孩子在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建立信任感归属感、独立自主和自信的关键期,能够完成这些建立,是靠重要关系人(监护人)在情感养育的基础上结合理性教育。父亲在孩子这个时期的角色是生活上的“伙伴”、精神上的“领袖”。“伙伴”的任务是:能像孩子一样与你的孩子共处,包括游戏玩耍等,能够认同孩子的情感情绪,陪同孩子处理生活上的困难等。这种亲子关系下,孩子会建立起亲情感,内心是温暖和安全的。即便要对孩子灌输做人的道理,也必须是在她内心认同你的情况下才有情绪听你讲道理呵。“领袖”的任务是:引领孩子走向外部世界。每个父亲都是孩子最重要的精神领袖,孩子能否认同你,能否以你为精神榜样而建立他(她)的独立自信自主,是取决于父亲与孩子是否建立了安全的亲子关系,然后取决于父亲本人是否以亲切、自信、温柔而坚定的态度对应孩子。具体说,父亲是否帮助了孩子去认识这个世界存在的公正或不平,真实或虚伪,善良或邪恶等东西,是否帮助了孩子学会认识自己的情绪以及处理自己的情绪,是否给予了孩子独立处理冲突性事情的机会等等(许多父亲是用权威的身份,理性主义的态度,给予孩子最直接的要求。难怪孩子听不进话),如果是带着这样的心态完成这些任务,就可能培养出孩子对事物的选择能力和行为责任能力。
孩子总是往外跑,意味着他所处的家庭缺乏安全和温情。家庭是否具备吸引力,不在于家庭人员的多少,在于某个或几个家庭成员是否让孩子感觉到了爱与尊重。中国父母都特爱孩子,只是他们那种溺爱或说教方式的关爱,让孩子总是不领情。青少年时期,最需要的爱与尊重,是成人和同伴对他人格精神上的接纳和认同。女孩总跟小混混在一起,至少说明她的家庭是一个说教的阵地,孩子要么被语重心长地教导,要么被尖锐地批评,这些都明示和暗示了孩子“你是问题多多的坏孩子”,同理,说明孩子在家庭没有获得心理上被接纳被认同感,没有获得重要感。我们应想想,孩子的心为何往外飞?青春期的逆反,或小混混的坏影响,是不足以说明原由的。一个人总想去的地方和总想与之相处的人群,一定是对他来说有吸引的魅力存在,这个魅力是什么?肯定是安全与情感依赖,对成人或许是能找到自我价值与理解,对孩子或许是能找到被尊重被欣赏之类。其实那些小混混们,都是些在家庭缺失关爱,不被真正接纳,在人格与精神上被许多人鄙视、抛弃的可怜孩子,他们聚集在一起,相互能找到认同感。人都这样,在某种地方被否定,就只有在“同病相怜”的人那里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我无意指责女孩的迷失是父亲之罪过,也无意指小混混团体的可取性,只是想站在心理学的角度,让众多父母知道,孩子的行为问题是与我们亲子关系的好坏直接相关,希望父母懂一点心理发展学,知道孩子在不同的心理发育阶段需要重视的是什么,以便我们找到好的教子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