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大讲堂39. 历史人物、典故学习

老子|第20章 独异于人

2023-04-05  本文已影响0人  龙门村夫

【第20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一个超越了常人的人大概是孤独的,不管这个人是绝世武功高手,还是思想家。独孤求败纵横江湖三十年,最后不得不留下几句自己写给自己的“墓志铭”后郁郁而终:“纵横江湖三十余载,杀尽仇寇,败尽英雄,天下更无抗手,无可奈何,惟隐居深谷,以雕为友。呜呼!生平求一敌手而不可得,诚寂寥难堪也。剑魔独孤求败。”(金庸:《神雕侠侣》)老子阅尽了人间的穷通富贵、善恶美丑、忠诚与欺骗,看透了这个人间世,好在他没有得抑郁症,据传说是骑着他的青牛踏上了逍遥快乐的有道滋养的神仙境界。

但是,也只有绝世的高手才能看透这个人间世。老子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对上级或他人唯唯诺诺和受到他们的呵斥,有区别么?没有。还不都是卑颜屈膝?所谓的美善与丑恶,又有什么差别?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美还不就成了恶?你让别人感到畏惧,难道就不怕别人让你感到畏惧?大家都畏惧的事,你不感到畏惧么?这些事情,自古如此,到现在还是这样啊,没有丝毫的改变!但人们从不去考虑这些,为了富贵,为了名声和利益,就像要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就像去春游一样,兴高采烈,甘之若饴。

人们对这样的生活感到很满足,而老子却感到自己一无所有。就像一个孤独漂泊的旅者,疲惫不堪,却不知道归宿在哪里。就像一个婴儿,不会说,不会笑。我也许就是一个愚人吧,我对此没有任何和感觉和兴趣,混混沌沌。世人都在炫耀自己,而我却糊里糊涂。世人都精于算计,而我却茫然无知。人们的心思啊,像大海那样辽阔无边,像疾风掠地那样没有尽头。每个人好像都是这个世界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而我却像一个无用的粗鄙的笨人。我大概真的跟他们不一样吧,因为我只愿意从道那里得到滋养。

老子从一个清醒的思想家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众人的心态和作为一个“智者”的内心独白。

老子不想再问世事,可以骑着他的青牛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孔子即便已洞察世事,却明知世事不可为而为之。孔子为了实现复兴周朝礼乐制度的理想,积极地融入世事,即使遭人弃之,“累累若丧家之狗”(《史记·孔子世家),仍然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甚至有两次想去投奔叛军。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孔子在实现其政治理想碰壁后,还多次想逃避这个世界,想“居九夷”(《论语·子罕》),还想移居到海上去,“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但孔子终于没有参加叛军,也没有居九夷,没有乘桴浮于海,晚年,在明知已经得不到重用、无法实现其理想的情况下,“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朱熹,《论语集注》),为文化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与孔子不同,后来的楚国大夫屈原因忍受不了别人的诬陷和楚王的昏庸而被流放,最后投江自杀。

一篇据说是屈原自作但没有历史没有定论的《渔父》记载: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在孔子时代,除了孔子之儒家外,还有两种人,孔子曾经评论过。一种是“逸民”,一种是“隐者”。这两种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远离世事。但是,这两种人也不同。“逸民”,是指出身贵族而又避世的人,如孔子提到的“七人”: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论语·微子》)。孔子评论伯夷、叔齐,说他们“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身份;评论下惠、少连,说他们“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降低了自己的志向,辱没了自己的身份,但言语合乎伦理,行为经过考虑,也就是如此罢了;评论虞仲、夷逸,说他们“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避世隐居,放肆直言,立身清白,弃官合乎权宜。“隐者”一般是指出身平民但不尽仁义,自立于人群之外的人,如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类似于后来的庄子之徒。“渔父”就是这样的人。他们或辟世,或辟地,或辟色,或辟言(《论语·宪问》)

但孔子还说了一句更重要的话,“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孔子说,我跟他们不同,可以像他们那样,也可以不像他们那样。我不是必须出来做官,也不是必须隐退,只要符合“义”的要求,我都可以做,“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论语·里仁》),该进则进,该退则退,“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孟子说孔子是“圣之时者也”,是最能随着情况变化的圣人,“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孟子·万章下》)。

这大概才是真正的人生态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