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2022-01-30  本文已影响0人  帅弎肇

以为是一本故事书呢,但看着这么高的打分,便试着翻了翻。不看不知道,看了才知道这是一本正儿八经的心理书籍,还挺有趣的

前两章只是扫读,大概写的是蛤蟆遇到的困境,之后的章节则是蛤蟆与苍鹭的“咨询”过程。这就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咨询,只不过作者把人物名称换成了动物的名称,为了读者更好的代入罢。

虽然是心理学,但这本书没有说教,而是通过一问一答的的方式,让问题蛤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引导,反思,启发,做出改变,一切都很自然。

书中两个观点得到很大的启发。

作者认为,我们的状态可以分为三种:儿童状态,父母状态,以及成人状态。

儿童状态下是恐惧的。

但恐惧强弱不一样,表现出来又不一样:退缩,厌烦,拖延,郁闷,任性,怄气,撒泼,叛逆。

大部分人在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外在事物,包括困难,挑战,就会进入儿童状态。比如遇到困难,多数会郁闷和厌烦。

而自己在面对弱小就会进入父母状态,这时候会说教他人,挑剔指点。当然,会这么做,完全是学习了父母,因为父母对待弱小的你大多正是如此。

根据情况,我们会做男人中的男孩,也会做男孩中的男人。这就像一个熟悉的剧本,我们一遍又一遍的重复。

而从小失去双亲的孩子,如果得不到其他人的关爱,就会自卑社恐。因为没有可用的“父母状态”,没有榜样,时时刻刻都是弱小的。

第三个状态是成人状态。

不同于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成人状态更像是第三视角的自己,不受情绪影响,能够更加客观全面的看待事物。

其实我觉得这个状态更是了解了自我之后的觉醒。

这三种状态,分开来讲真的很一般,并没有今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用它们解释我们的行为模式,对应每个人身上,不管多复杂,都能两三刀给你个结果,而且还是正确的引导。就冲这个,这本书的作者做到了深入浅出。

这真的是一个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行为模型,而且对应成儿童,父母,我们也更容易去改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