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人文简友 -楚汉 -文选读点历史

【酱香通鉴】韩信非死不可,因为他是尝过人血的狮子

2018-05-02  本文已影响193人  衣赐履

衣赐履按:历史上,多认为刘邦大杀功臣,忘恩负义,其中最典型、最有名、最悲情的例子就是诬杀韩信。而韩信的悲情就在于,他为刘邦夺得天下居功至伟,他最有能力背叛刘邦,他多次被人劝说背叛刘邦,但他没有背叛。而刘邦却把他从齐王改楚王,又从楚王贬淮阴侯,然而,还是没有放过他。尽管,下手的是吕后,助攻的是萧何,但账,则记在刘邦头上。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韩信为什么被诛三族。

前202年,十二月,刘邦灭掉项羽,胜利凯旋,路经定陶(山东省定陶县),突然闯入韩信大营,夺取他的印信,立即把韩信的部队,纳入自己控制。

衣赐履说:这是刘邦第二次夺取韩信的印信和军队,第一次在前204年6月(可参阅拙文《刘邦的两个活命法宝:常跑路、听人言》),可以看出刘邦对韩信是一万个不放心啊。

春季,正月,刘邦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统辖淮河以北地区,都城设在下邳(江苏省睢宁县北)。五六月间,韩信到了下邳,就任楚王,开始报恩。第一个是全中国最有名的洗衣老太(漂母),当年连续好几十天免费供韩信吃饭,韩信赠给老人家黄金千斤。第二个,是南昌亭亭长,韩信给了人家一百个大钱,说,你是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韩信蹭吃蹭喝,心理承受力无人能及,一蹭几个月,直到把亭长老婆蹭得受不了了,终于撕破脸拒绝再给韩信提供饮食。现在给人家一百个大钱,也有点那个,呵呵)。召见曾经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淮阴少年,任用他做了中尉(警备区司令官),并告诉部下说,这小子是个壮士,当年他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死他吗?不过呢,杀掉一个小人物没有意义,所以忍耐(这三件事,详见拙文《明明有三个选项,韩信为何偏偏选择胯下之辱?》)。

【韩信谢恩,估计洗衣老太是真没想到,呵呵】

项羽手下的大将钟离昧与韩信是故交,项羽失败后,钟离昧逃亡,到了本年年底,投奔韩信。刘邦痛恨钟离昧,听说他在楚国,下诏让韩信捉拿。韩信初到封国,巡行所属县邑,每次都携带大批武装部队,护卫严密。

衣赐履说:作为楚王,巡行各县邑带着部队护卫,本属正常,但太史公专门点出“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可能在暗示韩信要么在炫耀,要么对自己的安全相当担忧,有点像商鞅被车裂之前的作派(可参阅拙文《秦国宗室贵族到底有多恨商鞅?》)。

前201年,十月(岁首)有人上书告发韩信谋反。刘邦便征求将领们的意见,大家都说,赶快发兵,坑了那小子!

刘邦默然不语。又问陈平,陈平说,有人告韩信谋反,这事情韩信知道吗?

刘邦说,不知道。

陈平说,老大你的部队与韩信的相比,哪个更猛?

刘邦说,打不过他。

陈平说,你的将领们与韩信相比,哪个更能打?

刘邦说,打不过他。

陈平说,军队不如楚国,将领又比不上韩信,却要举兵攻打他,这不是逼着他谋反吗?

刘邦说,如之奈何?(这翻对话简直和刘邦、韩信著名的“汉中对”如出一辙,只不过当时论的是刘邦和项羽哪个更能打,可参阅拙文《一台两个演员一个观众的好戏——萧何月下追韩信》)

陈平说,古时候天子有时会巡视诸侯镇守的地方,会见诸侯。老大你可以假装巡游云梦(湖北省安陆市南,韩信地盘。司马相如作《子虚赋》,对云梦有所描写,硬是把诗仙李白吸引到此,一住十年),在陈县(河南省淮阳县)会见诸侯。陈县属楚国管辖,韩信以为你不过出来寻点乐子,不会有什么重大事情,一定不会防备,等他来晋见您的时候,绳子一捆,不就完了?

刘邦一听,二话没说,立即派出使者通告各诸侯王到陈县相聚,诏书上说,我将前往云梦一游。诏书发出,刘邦随即起程。

韩信接到诏书,心下恐惧,不知怎么办好。有人建议说,事到如今,大王干脆把钟离昧杀了,再去晋谒皇上,皇上见到钟离昧的脑袋,肯定很高兴,这样应该就没事了。韩信于是去和钟离昧商量,要借他项上人头一用。钟离昧说,你杀我取悦汉王,我前脚死,你后脚就会跟上的,唉,大王啊,你可不够厚道!说完,钟离昧自杀。

【刘邦和韩信,相互恐惧】

衣赐履说:韩信“心下恐惧”,说明心中有鬼。这个鬼可能是钟离昧,也可能是更深层次的思想斗争。不过,话说回来,韩信心下恐惧,不知怎么办好,听人建议,云云,这些都是怎么记录下来的?太史公是听谁说的,实在让人费解,呵呵。

另,韩信是刘邦的臣子,钟离昧是项羽的亲信,刘邦灭了项羽,天下一统,钟离昧投奔韩信,这不是害韩信吗?韩信收留钟离昧,这不是自寻死路吗?且慢,这里似乎可以有另一种解释,就是前面我们也讲过的,汉初,封建制在人们头脑里还是根深蒂固的,他们可能认为,刘邦作为皇帝,是天下共主,但封国国君,也不是事事都需要请示汇报的,是有一定自主权的。春秋战国时期,犯了死罪逃到别国的人有的是,比如吴起由鲁逃到魏、再由魏逃到楚,范雎由魏逃到秦,樊於期(於读如乌)由秦逃到燕,因此,韩信和钟离昧都没有太当回事儿。但形势毕竟与春秋战国不同了,且皇帝亲自巡视,没办法,只好借钟离昧脑袋一用。

十二月,刘邦到达陈县,各封国国王也都陆续到达。韩信提溜着钟离昧的脑袋来了,刘邦看过人头,说,来人啊,把韩信给我绑了。武士们一拥而上,三下五除二,把韩信绑成粽子,扔到囚车上。韩信这才发现落入圈套,叹息说,果然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啊,现在天下已经平安,我本来应当遭烹杀!

刘邦说,行啦,别嘚嘚了,有人告发你小子谋反!

云梦也不巡游了,直接西返,下令大赦。

衣赐履说:假装出游云梦,生擒韩信,这是陈平六出奇计的第五计。韩信带兵“多多益善”,身边没兵,韩信就是废人一个。

大夫田肯上奏章说,陛下逮捕韩信,又建都关中。关中形势,最是险要,靠山面河(黄河),地理条件十分优越。封国如有叛乱,出兵东下,好像在屋顶上倒拿水瓶往下倾泻,没有人可以阻止。而齐国东有琅邪(山东省胶南市)、即墨(山东省平度市)的富饶,南有泰山的屏障,西有黄河天堑,北有渤海的海盐利益。方圆两千里,战士可征集百万之众,那是东方的秦王国。除非是皇上的亲儿子、亲弟弟,千万不可封他齐王。

刘邦说,好极了。赏赐黄金五百斤。

衣赐履说:田肯的贺章非常蹊跷,刘邦抓住了韩信,田肯说“陛下得韩信”,就这五个字,然后笔锋一转,开始说定都关中的事,意思是关中为首都太好了,随时可防山东叛乱。然后笔锋再一转,说齐国很牛逼,相当于东边的秦国,除了皇帝的亲兄弟和亲儿子,谁也不能封齐王。通篇下来,几乎与韩信无关,这怎么也不像是庆贺抓住韩信啊!细细思量,这个贺章恐怕大有深意。第一,田肯已经读懂了刘邦的内心,天下一统之后,各诸侯王对皇权的威胁,或者说刘邦所感觉到的诸侯王对皇权的威胁,越来越明显,因此,田肯建议,像齐国这么重要的地方,绝不能封异姓王,刘邦当然深以为然。第二,田肯隐隐地为韩信求情。大家看,本来说的是个韩信,结果大段讲的都是关中和齐国,什么意思呢?我感觉,田肯的用意是在提醒刘邦,在刘邦和韩信著名的“汉中对”之后,刘邦先平定了关中,作为东征项羽的根据地,在这个过程中,韩信应该是作了很大贡献的;齐国可以与秦国一较长短,而齐国也是由韩信打下来的。田肯极力渲染关中和齐国的重要性,实际上是在提醒刘邦,韩信功大,杀之三思。刘邦后来只把韩信贬为淮阴侯,我们不知道田肯的贺章起了多大作用,但田肯的用心,也算良苦。

刘邦回到洛阳,就放了韩信,夺了王爵,贬为淮阴侯。韩信知道他获罪的原因,不是谋反,而是刘邦害怕他的军事才能,于是经常称病,不去朝见。平日在家总是闷闷不乐,为与绛侯周勃、将军灌婴这样的人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都是他原来的手下)。韩信有次去拜访樊哙,樊哙跪拜送迎,以“臣”自称,说,想不到大王竟肯光临我这里!韩信出门后,讪笑着说,真想不到,我竟然要和樊哙这样的人混在一起。

衣赐履说:一般人只能上不能下,韩信也是如此。樊哙是个粗人,在韩信面前,跪拜送迎,自称为“臣”,那是对韩信发自内心的尊重。而韩信却羞于和樊哙混在一起,人家可是刘邦的担挑儿哦!足以见得,当王,还是当侯,那感受可是完全不一样啊!萧何可以满足于封侯,善终;张良可以满足于封侯,善终;韩信不满足,如之奈何?

刘邦曾经跟韩信讨论过将军们的指挥能力,认为各有长短。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

韩信说,不能超过十万。

刘邦说,那你呢?

韩信说,我当然是多多益善。

刘邦笑了,说,你多多益善,怎么还被我俘虏了?

韩信说,老大你带兵不怎么样,但驾驭将领不是一般的牛啊,这就是我被你俘虏的原因。况且你的才能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韩信带兵,多多益善。多吓人啊!】

衣赐履说:这是刘邦与韩信另一段牛逼对话。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刘邦对韩信是忌惮的,韩信对刘邦是服气的。

表面上看倒也轻松写意,君臣俱欢。其实,如果你是刘邦,想想身边一直有个能带百万军队的人,你睡得着吗?我个人有种看法,刘邦把韩信贬为淮阴侯,从某种角度看,其实是对韩信的一种保护。不过呢,当过王,掌管过一个国家的人,对一个侯,总是不满意吧。一有机会,可能就会冒出头来。

最初,刘邦任命阳夏侯陈豨(读如希)为封国相国,代表中央,监护赵国和代郡(河北省蔚县)跟匈奴(王庭设蒙古国哈尔和林市)接壤地带的边防军(通鉴上没有写明是哪个封国的相国,而《史记》上则说任陈豨为钜鹿郡守,我们采用前者)。陈豨出发前,向韩信辞行。韩信拉着他的手避开左右侍从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苍天叹息说,我可不可以跟你说几句心里话?

陈豨说,一切听任将军吩咐!

韩信说,你驻防的地方,集结了天下最精锐的部队。而你,又是皇上最信任的将领。如果有人告发说你反叛,皇上当然不会相信;再次告发,皇上可能就怀疑了;第三次告发,皇上必然大怒,亲率大军来灭你。一旦有那么一天,我愿意在京城做你的内应,天下大事,尽在掌握之中。

陈豨一向敬佩韩信,认为他说的话不错,说,我谨遵您的指教!

【阳夏侯陈豨】

衣赐履说:陈豨谋反,详见拙文《刘邦用兵的一字真言——赏》。

前197年,陈豨果然反叛。刘邦亲自领兵平叛。韩信托病没有随从,却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你。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罪犯和奴隶,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完毕,等待陈豨的消息。正在此时,韩信的一位家臣不知犯了什么过错,被韩信囚禁,打算杀掉。这个家臣的弟弟上书告密,向吕后告发韩信打算谋反。吕后就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和萧何谋划,令人假说从皇上那儿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萧何欺骗韩信说,即使有病,也要强打精神进宫祝贺吧。韩信进宫,吕后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杀掉了。韩信临死前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彻的计谋,以至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蒯彻是韩信的智囊,曾经劝韩信拥兵自立,与楚、汉鼎立)吕后夷韩信三族。

【死不瞑目,那也没办法】

刘邦平叛陈豨之后,回到洛阳,得知韩信已死,心中大喜,但回顾前情,又感怜惜,问,韩信临死时说过什么话?

吕后说,韩信说悔恨没有采纳蒯彻的计谋。

刘邦说,蒯彻是齐国的说客。

就诏令齐国(刘肥)捕捉蒯彻。蒯彻被带到,刘邦说,你唆使淮阴侯反叛吗?

蒯彻说,是,我的确教过他,那小子不采纳我的计策,所以有自取灭亡的下场。假如那小子采纳我的计策,陛下怎能够灭掉他呢?

刘邦怒了,说,煮了他。

蒯彻说,哎呀,煮死我,冤枉啊!

刘邦说,你唆使韩信造反,有什么冤枉?

蒯彻说,秦朝法度败坏,政权瓦解的时候,山东六国大乱,各路诸侯纷纷起事。秦失其鹿,天下人共逐之,谁牛逼谁就率先得到它。盗跖(春秋时代著名大盗,跖读如直)的狗,对着帝尧狂叫,并不是尧不仁德,只不过因为他不是狗的主人。我给韩信出主意时,我只知道他,并不知道陛下。况且天下磨快刀子想干陛下争夺天下的人多了去了,只不过都不是您的对手罢了。您总不能把他们都煮了吧?

刘邦笑了,说,放了他吧。于是,赦免了蒯彻的罪过。

【蒯彻这样的人,最喜天下大乱】

衣赐履说:对韩信,刘邦是矛盾的。听吕后说韩信已死,心中大喜,这是把一块大石头放下了;但回顾前情,又感怜惜,这是想起了两人之间的感情,想起了韩信在他夺取天下过程中的巨大贡献。

杀不杀韩信,刘邦一直很矛盾。论情感,他不愿意;论皇权,他必须处死韩信。因此,最佳的处理方法,就是假别人的手干掉韩信。

为什么韩信必须死?

以前听过一种说法,在非洲大草原上,狮子和人基本上是和平共处的,人不猎杀狮子,狮子也不吃人。但是,一旦有哪只狮子咬死了人,那么,人无论如何也得杀死那只狮子。因为,狮子尝过人血的滋味了,这是一种致命的诱惑,从此,它就会想尽办法去吃人。

似乎离得有点远,但道理是一样的,韩信是当过王的人,他尝过面南背北、唯我独尊的滋味,因此,他耻于和周勃、灌婴、樊哙之辈为伍,而这哥儿几个可都是侯啊!刘邦怕韩信,所以把他贬为怀阴侯,其本质是削了他手里的兵权,相当于拔掉了狮子的牙。但是,不行,韩信当过王,实在对王的权力难以割舍,对王的感觉十分思念,现在,牙被刘邦拔掉了,韩信就以陈豨为牙,联手谋反。只要给韩信一支人马,刘邦岂能安睡?

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韩信完全是被诬杀的,他什么也没干,就被吕后给处死了。

吕思勉先生在《秦汉史》“高祖翦除功臣”一节里说,陈豨当初受命时,未必有反心,韩信不可能和他谈谋反这么敏感的事项;韩信手无军队,与将相大臣也都没什么来往,光靠一些家臣就想谋反,是不可能的;赵国、代郡,距长安数千里,韩信和陈豨根本没办法联系沟通,因此,韩信谋反,必为诬陷。

吕先生是现代史学大家,他对韩信谋反的质疑当然有一定道理,不过呢,作为后生小辈,我也斗胆质疑一下吕先生。吕先生一生,主要从事编辑和教学工作,从其简历上,看不到有任何仕途经历,因此,先生对事物的理解,更多的会从正面、正常、正规的角度去看,而历史中人,特别是争天下、保皇位的人,其行事之不正面、不正常、不正规,是吕先生这样的人根本无法想像的。我一点没有贬低吕先生的意思,而只是想表明,正因为吕先生这样的人是君子,所以,他们往往不能理解历史中的真实,特别是历史中的丑陋,以及丑陋产生的原因。而深谙历史之道的人,比如,某老,也是大学问家、大历史家,而且身居高位,基本上算善终,他对历史的理解,绝对深刻,但,他绝对不会把他的理解付诸笔端。

我不能说韩信一定谋反了,或者一定没有谋反,但是,韩信的存在,是比彭越、英布的存在还让刘邦不放心的。不管以什么方式来处理,刘邦除掉韩信是必然的,尽管,刘邦不是一个嗜杀的人,甚至,刘邦是相当宽厚的帝王,正如韩信尝到了王的滋味一样,刘邦也尝到了皇帝的滋味,他绝不允许有人对皇权发起挑战,谁都不行。

韩信有多次反叛的机会,都没有反叛,许多人理解为韩信忠厚,不忍背叛刘邦。其实也未尽然。刘邦和韩信感情深厚,这一点没啥说的。我们在《刘邦为什么险些要了他亲女婿的命?》里已经讨论过,汉初,人们更喜欢周的封建制,而不是暴秦的郡县制,刘项推翻秦朝之后,立即回复了周的封建,大批封王。这样,刘项争霸期间,不光是韩信,包括张耳、英布、彭越、吴芮、臧荼这些人,从内心里认为汉会是另外一个周,他们都能当他们的太平王爷,因此,韩信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这种思想,才没有与刘邦决裂。然而,周之封建,已是昨日黄花,君主中央集权,呼之欲出,不仅韩信等人起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末路,其实,刘邦本人,也应该是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慢慢发现,异姓王不除不行。比如,打陈豨时,韩信称病不去,彭越称病不去,如果你是刘邦,你作何感想?而臧荼是第一个反叛的异姓王,《史记》上没说原因,但很可能是臧荼敏锐地察觉到,想当个周时的诸侯王,恐怕门儿也没有,干脆反了算了。

难道韩信没救吗?其实也不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他想活,可以向长沙王吴芮学习,但,性格决定命运,他又学不来。吴芮也是尝过人血的狮子,为什么却善终,王爵传五世?因为人家自己拔了尖牙,自己铰了利爪,而没了爪牙的狮子,当然可以颐养天年。我们后面专门加以探讨。

【图片来自网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