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首服
一、
七月初,线路原定的贵州大小七孔旅游景区,由于雨水大,景点被淹,所以临时改行程,得以一睹荔波瑶山古寨瑶族风采。
瑶族是我国南方古老而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长期“倚山而居”、“吃尽一山则他迁”,形成“南岭无山不有瑶”格局,我国南方在广西、贵州、湖南、广东、云南、江西等六省(区)都有瑶族分布,全世界瑶族人口近380万。
瑶族还是一个跨国的民族,在迁徙过程中,在东南亚地区的越南、老挝、缅甸、泰国北部都有分布,部分瑶族还移民到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
瑶族有“勉”、“布努”、“金门”、“拉珈”等自称,其起源传说、生产方式、居住语言和服饰等方面的不同,有“盘瑶”、“过山瑶”、“红头瑶”、“白裤瑶”等30余种不同的称呼。瑶山古寨生活的男子着青色长袖短衣,下穿白色大裆紧腿裤,被称为白裤瑶。
瑶山古寨位于美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荔波,是中国最后一个持枪部落,有些地方仍保留着“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和原始粗犷的民族遗风,被誉为“原始社会遗存的活化石”,而白裤瑶也被人类学家称为“东方印第安人”。
瑶山古寨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属地山高林茂,人烟稀少,之前他们一直过着狩猎生活,经历了4次迁徙终于形成了一个古老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白裤瑶聚居村落。
二、
进入寨子,经历震耳欲聋的鸣枪仪式后,于瑶族汉子的牛角声,铜鼓与风桶和鸣的鼓声中,在歌声里喝下了瑶族妇女们端上的拦门酒,大家都被他们独特的欢迎仪式给震撼了。
跟着身着白裤瑶服饰的,23岁的导游阿哥,参观瑶族部落的历史文化以及特色生活生产情况,远道而来的游客们,都对他们与世隔绝的生活以及笃诚的信仰,唏嘘不已。
几位中年游客问起导游阿哥的婚姻情况,这位阿哥已经结婚几年有孩子了,他们的彩礼折合人民币是6000多块。
从我们进村寨那条路隔开,对面就是依山而建的现代生活区一一拉片,它们是层层叠叠的两层洋楼,导游说,当时人们搬进去的时候,国家补助后每户花了7000多块钱。
三、
我们参观古村寨期间,一位中年汉子,拉着几头水牛,去田里干活,孩子们想追上去,一转眼拐角牛就不见了。坐在房屋旁刺绣的年长女性都穿着本民族的服装。上衣是前后两片布,无领无袖,直接挂在身上,下配蜡染的百褶裙,这就是外人口中“两片瑶”的由来,更为奇怪的是,她们不穿内衣,下垂的乳房,从身体两侧裸露出来。
百度得知,这种衣服叫做贯首衣。
贯首衣是一种古老的服饰款式,主要流行于苗瑶语族的苗族和瑶族中。在中国服饰历史上,贯首衣可能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在织物出现后,人类尚未掌握开领挖袖的剪裁技术,即用整片织物不加裁剪,拼合缝制衣服。衣无袖或有袖而不缝合,贯身而着,衣长及膝,是一种概括性或笼统性的整体服装。
荔波瑶山瑶族的贯首衣造型古朴简洁,上衣无领,由两片正方形衣料构成,两肩相缀无袖,腋下用布带连缀前后,深合沈约《歌辞》“阳春二三月,单衫绣裲裆”的意蕴。衣服后片都绣有正方形图案,这就是传说中的“瑶王印”。
据导游讲,制作一套贯首衣需要用时两年半时间。
年轻的女性也穿贯首衣,只不过在上衣里加一件短袖汗衫。一位年轻的妈妈,坐在正在绣花的老年妇女旁边,摇晃着婴儿车,婴孩儿白白嫩嫩,她试探着问孩子们要不要旁边套在纯净水瓶子上手绣的布手镯,这里什么旅游特色产品也买不到,女孩儿们欣然买下。
四、
跟随导游参观古寨主要景点,疆域门——防御门——酒坊——迎宾门——铜鼓场——村史馆——熬药坊——瑶池——牛头铜鼓图腾——禾仓群——粘膏坊——竹编坊——藤艺坊——雕刻坊——古村落——瑶窑——蚕坊——瑶药园——瑶王府——五指吊桥——古遗址——乘车懂蒙——返回拉片,来到圩市。
圩市是两排房子的商业街,街头交错猎枪的雕塑。街边的肉摊上,红白相间的猪肉新鲜诱人。“猪肉多少钱一斤?”我问卖猪肉的汉子,“十五块。”汉子回答说。孩子们去日用品杂货店买娃哈哈AD钙奶,付了钱后回头对我说,“和外面卖的一样,一板儿八块钱,他们应该比外面卖的贵一点儿呀。”
杂货店店主是一对儿老年夫妇,负责生意的同时,还照看着在外面玩耍的三个孩子,两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巧的小女孩。小女孩儿身穿小号的贯首衣,上衣里面是一件白色的长袖秋衣,她骑着带辅助轮的自行车,玩热了,把贯首服的上衣脱掉,扔给了她的哥哥。老头儿喊着让她穿上,哥哥们硬往他身上套,她就是不穿,骑着自行车跑远了。
“这小女孩有三岁吧?”我问老人。“五岁了。”老人说。“那个男孩上学了吧?”我的目光转向高个子男孩。“八岁了,上学了。在那边的希望小学。”老人指了指右手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