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优良习惯的培养
所谓“习惯”是指长时间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我们可以用两个词来说明习惯,一个是自然而然(不需要别人的催促就能自动触发某一行为),另一个是习以为常(常常做某种事情就觉得很平常了,比如每天的刷牙洗脸)。
在《习惯的力量》一书中举了一个名叫尤金(Engene)的老先生的案例:
尤金患了失忆症,除了丢失以前的记忆,他对所有新事物的记忆也不会超过3-5分钟。他忘记了自己的妻女;每次见别人都需要再做一次自我介绍;回到住了十几年的家中也会认为自己住进了新房子;人生对于尤金先生就如同崭新一般,但是脑神经科医生却发现了一些很意外的事情。他们曾对尤金做过一个实验,要求尤金画出家中的简单地图,可是尤金说他不能记得家中浴室、厨房分别在哪里。稍后,在实验人员做笔记的间隙,尤金起初安静地坐在沙发上等待,接着就起身到了浴室洗手,再走到厨房拿东西吃,最后又回到了沙发上。虽然尤金不记得方位,但是他脑中保留的习惯,仍然能够带他走到家中的浴室或者厨房。
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养不成良好的习惯呢?这是因为我们存在一些误区。
六个误区首先,平时我们对孩子的要求不够明确。你是否每天都在念叨要好好学习啊、写作业的时候认真点……其实这些话除了招孩子烦外,没有一点用处,因为你没有告诉孩子具体应该怎么做。怎样算好好学习?怎么写作业算认真?孩子心里并不知道。就像在疫情期间,我们每天嘱咐孩子“把手洗干净”,但是怎么算洗干净了,孩子并不知道。
我想起几米老师的漫画书《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这的确是我们错了,我们给孩子的规则不够明确。
其次,我们对孩子太溺爱了。一提起溺爱,我就想起了这个事件:一对母女去逛商场买手机,女儿对专柜里的一款手机很喜欢,执意让母亲给她买下来。因家中经济条件不好,母亲多次劝说女儿挑选其他品牌的手机,都遭到了女儿的拒绝。无奈之下,她只能当众给女儿下跪。我们不能对孩子无限制的迁就!
第三,父亲在家中参与教育孩子的时间较少。
第四,家长没有做好表率。如果一个家中,父亲每天拿手机打游戏、刷抖音快手,母亲每天都在追电视剧或打麻将,孩子怎么可能回到家去看书呢?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第五,规则不一致。家里对孩子教育的规则不一致,比方说:妈妈担心孩子长蛀牙,不让他吃糖,爸爸却经常偷偷地买糖给他吃。到了爷爷奶奶家,规则又变了。这样怎么能养成良好习惯呢?
第六,不能坚持到底。还记得挖水井的故事吗?
多坚持一下就会成功那我们具体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习惯呢?
四大秘诀首先,规则要明确。我们经常说孩子要好好学习,到底怎么算好好学习呢?是把今天的完成就可以了?还是每次考试都考100分才算?这个需要和孩子沟通好。还有,我们不要笼统地说把手洗干净,而是告诉他“七步洗手法”是怎么洗手的,按照步骤洗完就说明手洗干净了。
其次,规则一致。家里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要达成一致的目标,要采用一致的方法,共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适当奖惩。奖惩时我们要注意:①要与问题有相关性,比如:孩子如果因为玩手机,没有完成作业,就要限制他玩手机的时间,而不是打、骂或不让吃饭。②要让他面对规则,承担责任。比如:关于早上不起床,迟到的问题。我们该叫起床的时候叫了,还不起床,就让他迟到,到学校老师会惩罚他,让他自己去面对,去承担责任,这样他就知道应该早起了。不要把所有问题都揽到自己身上。
第四,长期坚持。坚持的作用就不用细说了,我举一个德国小学的事例。学校给家长定的手册,每天从学校接孩子要问孩子两个问题,一是你今天干了什么,二是你明天需要干什么。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孩子对今天的总结及复习,第二个问题是培养孩子对明天要做的事能提前预习和计划。长期坚持问这两个问题,孩子的变化是惊人的。
我们要从小做起,养成微习惯;从家庭做起,用环境培育习惯!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