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北二外学习心得
为期一周的培训结束了,坐在返程的列车上,望着窗外成都的一草一木,内心异常的平静,没有了来时的激动,却多了份沉稳。
本次培训,强化了我对多元的认识,北二外多元的升学渠道,多元的语言文化,多元的校园环境创设,老师们多元的思维和多元的教学辅导方法。
培训之余,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发现这里的茶馆和休闲娱乐的地方比较多,想必这应该是慢生活的城市,但是通过与二外老师的交流才知道,“慢”不属于年轻人,“卷”才是年轻人的常态。
北二外虽然还是比较年轻的学校,但教育理念极为先进,条件设施相当完备,激励竞争机制比较完善。老师们大多是为了孩子的教育,从周边县区过来的,他们年轻且没有编制。从早忙到晚,除了每天要备出两节课,还要制作过关单、默写单、作业单,批改作业,找学生谈话,参加科研项目……。之所以如此尽心尽力,甚至竭尽全力干好工作,一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二是担心自已被淘汰,三是工资待遇还不错。
北二外的老师和学生没有浮夸的表演,只有实实在在的课堂。培训第一天,听杜鹃老师的课,感觉不过如此,与我们的常规课无差别,除了讲还是讲,哪里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但随着跟岗深入了解,发现他们的教和学是程序化的。课前的学生自信三分钟,课后的无师辅导晚自习,周末的拔高、竞赛和多语种课程,无不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既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又要提高学生的成绩,还要扩宽学生的国际视野。虽然难,但行且将至。经过北二外领导们的探索发现,多元化的培养方案,不仅没有落下孩子们的成绩,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内外动力。整个校园的墙壁上没有外显的励志符号,但有种向上的力量却默默地在内心生根发芽。
一周的跟岗学习,我感觉看到的仍然是表面,无法深入了解背后的理念支撑和领导老师为此做出的努力。但我还是要特别感谢许昌教育局组织的这项活动,开阔了我的教学视野,强化了我对世界多元的认识,缓解了我焦躁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