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名将,李牧

2023-09-29  本文已影响0人  f57b42734ec0

讲起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因“长平一战坑杀三十万赵国降卒”,在史书中留下“杀神”的千古骂名。廉颇因“负荆请罪”为人所熟知;王翦灭楚,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而这其中知名度最低的,应属赵国名将李牧。

宋朝时,徐均有一首诗是这样评价李牧的:

良将身亡赵亦亡,百年遗恨一冯唐。

当时不受谗臣间,吕政何由返故乡。

徐均认为赵国的灭亡的根源是赵王迁听信了奸臣的谗言——赐死李牧,才让秦始皇嬴政有了回到赵国邯郸向年幼欺负过他的人复仇的机会。“吕政”是秦始皇嬴政的蔑称,暗讽其血统不正。

那么,李牧为何如此重要?既然他能阻挡秦军,为何又被赵王迁赐死,陨落于灭国前夕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人生。

一 出身不详,一鸣惊人

关于李牧的出身,记载很少。他一开始应该只是小人物,并不受朝廷重用。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因上党郡之争,爆发长平大战。廉颇坚守不出,赵孝成王大为头疼,中了秦国的反间计,选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担任主帅,换下了身经百战的老将廉颇,结果惨败。秦将白起取得胜利后,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卒。从此,赵国元气大伤,再无与秦国争强的锐气和力量。

在这么重要的战役关头,赵孝成王都把主意打到了没有经验的赵括身上,可见当时李牧的确不是什么重要人物。

真正让李牧名声大噪的,是在他还是赵国边将的时候。赵国边境一直承受着匈奴过境掠夺财物,侵扰中原政权的压力。

而战国四大名将里,李牧是唯一一名边塞名将。他设奇计杀匈奴、破东胡、降林胡,一时名震边境。

了解一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步兵机动性差,面对游牧民族的骑兵军团进行野战是极其困难。而中原骑兵又一直被匈奴骑兵压制。

所以,从赴任边境开始,李牧就实行坚壁清野的政策。所谓坚壁清野,就是匈奴一来就把所有的牲畜、财产和百姓集中到坚城壁垒中。这使敌人既攻不下据点,又抢不到物资。这计有用,却比较窝囊,给人留下“怯战”的印象。

这当然不是李牧怯战,实质上,他私下偷偷为反击在准备武器,并积极练兵。但糟糕的是,赵孝成王也听说了李牧“坚壁清野”的策略,便换了另一名将军顶替他。那名将军贸然出击,大败而归。赵孝成王不得已,只能重新任用李牧。

李牧再次就任后,继续积蓄厚积薄发,忍辱负重。在准备武装了1万3千精锐骑兵、5万步兵、10万装备强弓硬弩的弓弩手、1300辆战车后,李牧觉得战机成熟了。

首先,李牧让百姓唱着牧歌、赶着牛羊,一步步把匈奴人钓入了他预设的伏击圈。匈奴大军不觉丧失警觉,仗着来去如风的十万骑兵,张牙舞爪地扑向了“猎物”。

可惜在这场棋局里,十万匈奴骑兵才是真正的猎物。

他们的冲势很快受到李牧所统帅的战车部队的正面阻击。战车扫荡之后,十万赵国弩兵分成两拨轮射。

就在匈奴骑兵还没有回过神来的时候,一万三雁门骑兵再从两翼包抄合围。在这个时候,李牧才派出五万步兵全线碾压对手。

随后,他没有甘心,乘胜追击,覆灭襜褴(chān lán),击败东胡,收降林胡,席卷草原,不仅帮助风雨飘摇的赵国彻底摆脱了南北两线作战的困境,更为日后千年间中原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作战提供了最佳范本。

二 抗击秦军,屡屡获胜

公元前234年,秦王嬴政正式开启扫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步伐。当时最有能力阻碍秦国东出的国家,就是赵国。于是,嬴政选择了啃最硬的骨头,派出大将桓齮[huán yǐ]继长平之战后再次杀向赵国。

李牧临危受命,率赵军主力与桓齮在宜安,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石家庄藁(Gǎo)城附近对峙。

李牧还是玩老一套,筑垒固守,拒不出战。可桓齮率秦国大军,远道而来,当然耗不起。

一时轻率,他亲率精锐出营包围了附近的肥下,试图逼迫李牧来救援,玩一招“围点打援”。可无奈,这种计谋,李牧在匈奴身上不知道玩了多少次,根本不放在眼里。他直接率大军端了秦军大营,缴获无数辎重,攻其必救。

桓齮收到军报,知道大营丢了,果然仓促回援,正中了李牧下怀,赵军在两翼早已埋伏好的重兵钳攻。

于是,浩浩荡荡的秦军折戟沉沙,几乎全军覆没。李牧因功获封武安君。这次“肥之战”也成为战史上围魏救赵的典型战例。

不过李牧再厉害,无奈秦国家底厚。秦王嬴政绝不允许赵国阻拦秦军东出。他御驾亲征,两路夹击,发动了第三次对赵攻势。南路军渡漳水向赵都邯郸进迫。嬴政亲率北路主力由上党出井陉(xíng),企图拊[fǔ]邯郸之背。李牧审时度势,决定南守北攻,各个击破。他调派司马尚在邯郸以南据守长城一线,自己则率主力北进,在番吾附近截住秦军。

秦王嬴政本以为李牧会像以前一样“怯战”。李牧也说不定真有此打算。但赵国这一年发生了大面积旱灾,国内人心惶惶。当时的赵王已经变成了赵孝成王的孙子赵王迁。他年纪尚小,国事由臭名远扬的倡后和奸臣郭开把持。

赵国宗室都担心战事久拖,粮草难济,更怕聚粮太急诱发动乱。因为战国时军队的粮食,除了靠日常的国库粮,还要向普通农户征粮。

赵王迁下令李牧速战速决、速决速胜。李牧充分领会赵王政治意图后,果断调整军事战略,反其道而行之,摆出拼命架势,以快打快,果然把秦军打懵,大获全胜。南路秦军听说北路主力已溃,也就无心恋战,一触即逃。赵国再次绝处逢生,史称“番吾之战”。但此战,赵军也损失惨重,主要军力都只能退守都城邯郸。

过了三年,秦国修整完毕。就在此时,赵国再次发生大地震、大饥荒,秦王嬴政乘机派出大将王翦发起第四次攻赵作战。

王翦是个有勇有谋的名将,见与李牧对峙一年仍不得寸进,就重金收买了郭开,使了一招“反间计”,诱使赵王迁自毁长城。

赵国和秦国祖上是同宗,两国都有“一言不合就干架”的火爆脾气。但秦国自商鞅变法后,一直秉持法家理念,凡事先论法,再论刑罚。秦人的私斗之风到了后期,基本上看不到,通通化为了战场上的骁勇。

而赵国则没有经历这种洗礼。从建国以来,就一直政变频繁,虽然也出一代霸主赵武灵王,但他的改革更多是集中于军事上。过于频繁的政变,也令赵国君主对领兵大将的信任度有限。

而奉信“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李牧,长期在边地带兵,我行我素惯了。他的态度强化了赵王迁对他的怀疑。

最终,在秦国再使“反间计”的情况下,赵国再次中计,重演长平战前的悲剧,而且错得更过,赵王迁直接下令诛杀了李牧。赵国的军政柱石轰然倒塌,秦军势如破竹,直扑邯郸而来。

三尾声

李牧之死,历来引人惋惜。

汉车骑(qí)都尉冯唐曾说:“天下之将,独有廉颇李牧耳。”

汉文帝刘恒也说:“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

李白直接为他赋诗一首:“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

从军事角度来说,李牧的作战风格与秦将白起颇为相似,两人都十分注重野战和筑垒工事,防守反击居多,也长于长途奔袭还有大迂回大包抄,也都擅长领不同的兵种作战,属于比较全能的将军。难怪他是秦国最忌惮的名将。

不过,现实不是个人英雄主义。妄图以一人来扭转即将灭亡的赵国命运,终究是不现实的。在秦王嬴政下决心开启统一大战前,赵国已经在连年的战争中丢失了大片土地,只剩下河北和代郡还算肥沃。

而赵国本身的农业就不太繁荣。人口数量也不及秦国,在长平大战之后,更是元气大伤。就像是国数已尽,在嬴政决定伐赵的这几年中,赵国还惨遭了饥荒和地震。这使得赵国难以凑出精锐的青壮年投入战争,也难以保证军队的后勤。

如果李牧不死,最多也只能延缓赵国灭亡。自赵武灵王逝世后,赵国就一直在走下坡路,赵王的继承人也一直在掉链子,赵孝成王贪恋韩国的上党郡,引发了长平大战。而他的儿子赵悼襄王,纳倡女入宫,后又改立倡后之子为太子。赵王迁年幼即位,主少国疑,倡后只能靠与春平君私通维持宗室的支持,又重用郭开这等奸臣。无论李牧多么厉害,都无法与整个时代的潮流和国家体制对垒,也就只能在灭国前夕陨落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