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苏州|疏风朗雨拙政园记
苏州之行D4,拙政园。
之前就和菠萝计划好了,今天要去拙政园。早就听说过它的大名,所以我从起床就很开心。虽然天色不好,我们还是按时出门吃早饭。步行过去,大约9点钟就到了附近。
从决定去拙政园开始,好像莫名的开启了“ NPC 问询模式 ”。记忆中那些挥之不去的苏州大爷大妈们,守在通往拙政园的各种要道上,只要看见有人路过,就奔袭而来,出声询问:去拙政园吗?45一张票~包天还附赠2个景点,要一张吗?
穿过层层大爷大妈,沿着他们的问询声慢慢走来,就到了大门口。
我们并没有急着入园,而是在附近简单的逛了逛。大门外有一个小广场,我们意外的发现除了拙政园,还有两个特别感兴趣的地方。
第一个是苏州博物馆。只是早上9点这个时间,苏博外排队的人绕成了S形,让我们这些尚在旅途,缺少时间的人不敢轻易去排队。第二个是园林博物馆。和苏博相比,园博就安静低调多了,门口并无一人排队,只有一位保安大叔笑脸迎人。默默的记下这两个地点后,我们去了官方售票处买票,顺利的进入拙政园。
水边长廊拙政园是古代的私家园林,据说在造景设计上和皇家园林相比也毫不逊色。虽然面积不比皇家园林,但对于走访参观的游客来说,也实在是不小了。
雨滴从天洒落,台阶有些湿滑,我们坐在涵青亭里避雨。亭外小草细如丝,盈盈绿意十分养眼。
穿过涵青亭,很快就到达了听雨轩。轩外芭蕉青翠的生长,明明是一片生机的景致,可是一旦和雨水结合在一起,就会让我想起那些写出了“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淅零零细雨打芭蕉”、“点滴芭蕉心欲碎”的伤心人。
听雨轩不过,若是能体会到晏殊先生:“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的心意,多少会有些安慰吧。
传说第一代园主王献臣用十几年的时间等待拙政园的建成(期间当然花销无数);不禁让人联想到《圣殿春秋》里那所历经战乱,同样花费十几年时间才完美竣工的王桥修道院。不同的地域与时代,相同的极致耐心与一掷千金,真让人震撼。
建好后的拙政园命运多舛,之后的500年里,它遇到了所有古建筑都可能会遭遇的易主、翻修、荒芜与分拆(还好没有完全破坏)…直到1952年收归国有,才渐渐有了今日之貌。
海棠春坞 绿植与花窗 志清意远堂进入拙政园以后,细细观察,发现它和我想象中不大一样。
没了解园林之前,我想象中的园林就是假山亭台;到这儿之后,才明白原来树木花草也是园林造景的一部分。但要说起园林怎样去欣赏,我还是会感到一头雾水。
树影下的滴水虽然这样,却并不妨碍我们在美景面前停步:
玲珑馆外的枇杷树亭亭如盖,橙香诱人的果实引来白头鹎欢快的啄食;水边绿竹密密,阻隔了我们探究的视线,却让对面的建筑隐约起来;海棠春坞里阳光寂寂,而花窗与墙壁之间,一小株植物迎着日光烂漫的生长;就连房檐处滴水和瓦当表面散生的小小绿植都自成一景。
绿意绵绵园中古树密布,我们经过了130岁的白皮松、170岁的枫杨和330岁的圆柏,站在它们身边轻抚粗糙的树干,真让人感慨时光易逝。
玉兰堂拙政园所拥有的大大小小30几个亭台楼阁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鸳鸯馆了,大概是因为它独特的命名和构造吧。鸳鸯馆分南北两厅,是古时候男女主人分别待客的地方。
鸳鸯馆外景传说当年南厅院中多种山茶,花开妍丽,因此命名“十八曼陀罗花馆”;而北厅池中养有鸳鸯36对,故而命名“卅六鸳鸯馆”。我们路过鸳鸯馆的时候,山茶树还不在花期,鸳鸯也没有见到一只,只有凭借馆名来遥想当年。
鸳鸯馆内景除了山茶与鸳鸯以外,馆内还镶有深浅不一的彩色玻璃,据说这一景致从民国时期才开始出现。路过的导游介绍说,这是因为某一位园主偏爱北方的雪,因此加装彩色玻璃,想要透过玻璃来感受清凉的雪意。我和菠萝也学着导游的样子向外张望,蓝紫色的玻璃叠加在室外的风景上,放佛加了不同的滤镜,果然十分特别。
彩色玻璃漫步到与谁同坐轩,本想拍一张合影的,无奈来往游客太多,又有一对老人坐在这里休息,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我拍了一张照片才发现,这里的风景明暗差别巨大,眼睛能捕捉到的光与色,相机可拍不出来了。
水边廊桥据说拙政园还有一个经典的借景设计,在中部长廊抬头西望可以看到园外的北寺塔高耸矗立。从这一角度望过去,仿佛北寺塔就在园中一般。可惜我们路过时并没有特别注意这一风景,因此也没有留下照片做纪念。
树影稀疏第一次来看园林,可是自己却什么都不懂,想到这里确实留下了些许遗憾。
时间差不多到了中午,我和菠萝随意在园中走走停停,拍足了照片,才稍稍觉得回本了些。在园西的盆景区稍做休息后,我们告别了拙政园。
出门前的一瞥出了门以后,我们商量着先去吃个午饭,好好休息一下,再计划下午的行程。一上午的时间虽然不长,可是一直在走路,也实在是有点疲惫了呢。
可是步行到苏州博物馆门口,意外的发现门前竟然一个排队的人都没有!…我又开始纠结…犹豫片刻,还是决定趁人少先冲进博物馆去。
苏州博物馆≥﹏≤,等我。(详见:记苏博馆藏文物2件)
D4拙政园记-完-
写于 2016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