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蝉
除了可以用自制的捕蝉装置捕蝉,还可以徒手捉蝉。
徒手捉蝉,分两种,一种是捉已经长成的成虫蝉,一种是捉还没有蜕皮的幼虫蝉。
我小时候徒手捉到的成虫蝉,基本都是被我们称之为秋凉子的小蝉,相比大蝉来说,这种小蝉的警觉性低一些,比较好捉一些。
我们那里是平原,种植最多的树木就是大关杨。大关杨可以长得很高,树干可以长得又粗又直,也算是经济树木。
大关杨的底部和中部树干的树皮都是灰黑色的,坑坑洼洼,凹凸不平;上部树干和枝干倒是呈灰白色,也相对光滑得多。
我徒手捉蝉都是在大关杨的树皮上捉的。
虽然小蝉的颜色是灰色的,与大关杨的树皮很是相近,这种生物好像也挺聪明,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懂得趴伏在与自己皮肤颜色相近的树皮上来隐藏自己。
可是,禽兽之变化几何哉?它们虽然知道自己背部的皮肤与树皮的颜色都是灰色的,却忘了自己的肚皮却是白色的。只要从稍微侧面一些的部位望过去,人们还是很容易发现趴伏在树皮上的它们的。何况,它们还会张扬地鸣叫,鸣叫的时候,整个肚子还有节奏地一动一动的,好像在吃力地吐气和吸气,以便叫得更大声。
因此,很多时候,我还是很容易就能发现那种在大关杨上趴得很低的小蝉,就会徒手去捉。
以我的经验判断,会叫的公蝉比不会叫的母蝉要警觉得多,相对难捉些。据说,公蝉鸣叫,是为了吸引母蝉来交配。所以我想,这就像是一个以吸引女粉丝为目的,在广场上摆摊唱歌的男网红,总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地环顾四周,观察有没有女粉丝被吸引前来。警觉性高,也就不足为怪了!
相比之下,不会叫的母蝉就迟钝得多,总是傻傻地趴在树皮上,一动不动。一捉一个准!但是,我不喜欢这种蝉,因为这种蝉既不会叫,肚子又尖尖的,不好看。所以有时候,捉到之后,我又把它给放飞了。
上面说的是徒手捉长成的成虫蝉,还有一种是捉没有出壳的幼虫蝉。
这种幼虫蝉最好捉了,相比捉成虫蝉时的斗智斗力,捉幼虫蝉简直可以说是毫不费工夫。
天黑之后,只要你打上手电,走出家门,捡大关杨树多的地方走去,把手电往树根上部的树干上照,总能发现正在树干上爬动的幼虫蝉。黄澄澄的皮壳,皮壳上还沾有湿泥,趴在灰黑色的树皮上,手电亮光下,分外显眼。你只需伸手一捏,就可以手到擒来。
有时候,照到的是正在蜕壳的幼虫蝉,它们有的身体上部已从蝉衣背后的“拉链”里钻了出来,正在颤抖着用力,有的只是露了个头。刚刚钻出蝉衣的身体,嫩绿嫩绿的。
我曾将幼虫蝉放在蚊帐里,让它在蚊帐里蜕皮。第二天醒来,果然发现幼虫蝉的皮壳空了,蚊帐里多了一只成虫蝉。
我也曾“揠苗助长”过,将正在蜕壳的幼虫蝉从蝉衣里轻轻拔出来,想助它一臂之力。结果,拔出来时是什么样,后来就是什么样,它失去了长成成虫蝉的能力。被“揠苗助长”的蝉会流出一种黑绿色的液体,把蚊帐都给搞脏了!
前几年,有一年夏天,我弟弟在老家,晚上带两个娃出去捉幼虫蝉,捉了好多,还炸来吃了。我是从来没吃过蝉,既非吃货,胆子也小。
还有一种捉幼虫蝉的方法,更为简单粗暴。
幼虫蝉不是天黑后会从土里爬出来吗?那就说明它们本就是住在土里的,对不对?
好啊!找来小畚,走去大关杨树底下,用小畚将地皮刮掉。慢慢的,就会发现地皮下有拇指粗的小洞。哈哈,这有一个!继续刮,刮不动就刨,然后就会将土里的幼虫蝉给刨出来,让它提前见了天日。刚被从土里刨出来的幼虫蝉,像是刚从睡梦中醒来的娃娃,也不知哭了没有,反正钳子和爪子乱扒拉。
有时,小畚无眼,会将幼虫蝉一刨为两半,那也没办法!
大关杨树周的泥土,因为这通刮刨,土壤翻开,像是刚翻耕过的地。
这都已是多年前的事了,若非为了日更而写下有关蝉的一些事,我根本就不会想起。尤其是用小畚去树下刨幼虫蝉的事,几乎要忘掉了!
想来,捉蝉,是童年时才会去干的事,所以很多时候,提起蝉,说起捉蝉,其实只是在诉说我们的童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