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漫谈:共创教研怎么做?

2022-11-17  本文已影响0人  博苑云飞

在一些园看班过程中,发现在培训、内训以及教研中的一个普遍问题。

就是,只告诉老师们是怎样,老师们也记下了是怎样。

但是,
到底为什么这样操作?
为什么做这种规定?
为什么是这个顺序?
为什么用这种手法?
却忽略了。

讲师不讲,学生不问。

老师们学到了很多然,却没掌握所以然,教学提升就很慢。

因为没掌握所以然,因此也不知道如何变通,也不敢变通。

再加上疫情影响,讲师都远远地在屏幕上,看得见,摸不着,没有了互动,这一情况就更加严重了。

怎么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

第一,于个人,是要改变学习习惯。

在新版的博苑笔记本中,右边专门辟了一条小空白条,大家知道是用来做什么的吗?

这个位置是用来记问题的。听课、学习,不仅是记讲师讲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记自己的疑问点、困惑点,即问题。

下了课,要么找老师,要么找同学,要么查资料,要把自己的这些问题一一解决掉,打勾划掉。

如果不能提出问题,就相当于没学。

这样的个人习惯,幼儿老师是不会天生具备的。

如果早有这样的学习习惯,他们可能早就是尖子生,考上好大学了。

所以园长们不能期望这种习惯自动发生。

这需要我们更耐心一点,亲身示范,一点点去教会老师们这样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

除了记笔记的方式,日常和老师的交流,包括布置工作,也是重要的引导和示范。

要多问问题,少给答案,在给答案之前多让老师讨论,思考,共创。

第二,改变培训、教研的模式

这就涉及到幼儿园管理风格了。

目前大多数幼儿园的教研和培训方式,都是单向的、讲授式的、布置式的,而很少有互动式的,争吵的,辩论的,共创的。

老师的参与感很低,主动思考也不够,因为园长和教学主任都直接把结果说出来了。

怎么改善呢?

培训师、教学主任,要善于提出问题。

要学习如何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大家思考所以然。要学习如何组织共创式学习的形式。

两个案例

我曾经在郓城、日照两所园,中午带老师做教研。

参与者大部分是比较年轻的,刚开园不久,没什么经验的新老师。只有教学主任蒙氏经验要多一些。

一个中午就研究了一个内容:插座圆柱体。它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为什么这么设计?请老师们分组讨论,并一一列出他们的观点,并解释为什么。

包括新来的实习生在内,这样的开放性问题,促使他们进行了很多自己的思考。

结果其实还蛮让人吃惊的,就是很多我要讲的内容,被老师们自己讨论出来了。

尤其是在一些观点不一致的时候,两方进行了阐述和辩论,讲师再加以点评,大家的印象就更为深刻了。

我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为什么你会这样认为?为什么你觉得这一组排在前面?为什么你觉得可以实现这样的目标?

关于插座圆柱体的讨论,老师们收获了很多重要知识点。

包括:

(1)孩子为什么会在3岁前后对插座圆柱体感兴趣?

(2)孩子是通过感官学习的。平面与立体教具的区别是什么?纸面教具能代替立体教具吗?

操作立体教具,包括生活区,感官区,数学区的立体实物教具,对于孩子长大以后的学习有什么影响?

(3)插座圆柱体可以达成的教学目标有哪些?

感知粗细
感知高矮
感知序列-视觉、触觉
重量-触觉
形状-触觉、视觉
质感-触觉
感官精致化-数学前置
动作精致化

(4)为什么孩子是重复式学习?

(5)为什么操作过程比结果重要?

(6)手法没有那么重要-为什么不要立即打断纠正孩子动作?

(7)应该按照什么顺序?为什么?

(8)为什么好多教具都是10个?

(9)目标孤立化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那些花花绿绿的教具设计是有缺陷的?它们不是真正的蒙氏教具。

(10)什么是自纠错?老师要不要守在孩子旁边,不断的指导说明?

(11)如何给孩子示范?动作为什么要慢?为什么说的时候不做?做的时候不说?为什么不需要立即纠正孩子?

仅仅是一个插座圆柱体教具,就能讨论这么东西?

而且,在问题的引导下,很多结论是老师们自己讨论出来的。

也有老师会问,为一个工作值得这样么?

光看这一个好像不值得,但是它解决的不仅仅是插座圆柱体的操作,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其他很多共性的教学问题,解决了蒙氏教学是一些关键理念。

共创教研参考图书:

蒙台梭利教学指导丛书:

《教学所以然——蒙台梭利常见问题解答》
《轻松做混龄——混龄教育50问》
《IC教学实用问答》
《初识蒙台梭利教育——创办一所自主学习的幼儿园》

这套图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问答式,提出了很多常见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方便地运用到日常教研。

尤其是《教学所以然》这本书,还提供了很多共创教研的方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