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哲学
疫情导致神兽们一次次回笼,很多家庭模式被迫转换频道,父慈子孝变成了鸡飞狗跳,相敬如宾变成了横眉冷对,对亲人间关系的维系提出了很多考验。但说到关系经营,众多关系之中最难维系的可能就是“婆媳关系”吧。于大多数而言,其实真的是距离产生美,因为就算是自己的亲娘,呆一起几天也会有摩擦之感,所以呢,对于很多人而言,分开居住,偶尔见面,该有的礼貌,该有的客套,别少就好。但迫于现实很多人为了看孩子,选择了被动捆绑的生活,时间久了都不舒服,一方或者双方都可能委屈和不爽,费力不讨好或者观念不相容,终归有摩擦。
没有确切的答案来判断谁对谁错,最后都是由爱来买单。但是爱的浓度是变化的,是沉淀成浓郁的底蕴,还是与蒸汽一同挥发,要看人是否想要对感情刻意经营、付出努力。有一本书《刻意练习》,印象中是说技能提升要利用好相关定律和方法,那么感情的经营也是如此,根本原则就是用爱作底线,用方法去疏解情绪、解决问题。所以在婆媳关系之中,需要懂得点心理学的老公作为中间纽带,透过情绪看到本质,让爱从底蕴升华出来抚慰人心。家长里短,鸡毛蒜皮,有的时候睡不够的妈妈们,可能需要的只是一个理解的拥抱,或者默默打扫后的整洁房屋。
吃喝拉撒黑白不明的阶段过去以后,就到了我个人所经历的目前阶段,孩子上了幼儿园。从更多的照顾起居逐渐转移到育儿陪伴,不仅仅只是单纯精力体力的付出,开始加持了耐心的陪伴和资源的给予,每一个模块都有很大比例的重量级,每个阶段的亲自体验真正化作了所谓的“养育之恩”。家庭结构改变以后,育儿战略就开始在家庭建设之中占据重要位置,父母成长之路也逐渐晋升等级。
为什么从婆媳关系说到了育儿理念,因为两个问题本质是极度关联的,作为新手父母的我们最开始就设定了育儿战略:不用老人帮忙的亲养亲代。历经千辛万苦拉扯大,这个词儿其实不那么夸张,全职工作的夫妇,白天请阿姨代劳,晚上和周末自己带,真心体会了没有自由是个什么滋味。当然好处也逐渐显现,孩子比较没有那么惯养,与父母的粘合度很高,习惯培养和学习规划全盘受父母掌握,老人也没有那么辛苦,婆媳关系从未因孩子和琐事而出现过问题。而每一个孩子成长的阶段从未缺席的我们,在她有了进步的时候,也发自内心的觉得值得。所以迄今自己实践而来的战略目标依旧没有改变,并且决定坚决贯彻下去。
很多年龄相仿的父母们,孩子会被老人一直带着,不得不说也有很多羡慕的时候,这种自由的感受跟没有孩子一样,所以其中很大一部分人继续二胎、三胎。别人问我是否二胎的时候,答案是确定又坚决,仅此一个。因为人的精力真的是有限,对孩子成长的付出绝对不是一段时间,那是贯穿了自己整个生命长度的,同时作为我自己,生命的探索和追求还有更高阶的目标。陪伴成长和自我成长都很重要,因为演示一种人生态度更加潜移默化起到作用,渗透到孩子的人生选择上,同时孩子的成长倒逼作为家长的进阶,一种良性的关系循环会刺激学习、工作的同步进取,令关系中的个体都尽早获得明确的人生目标。所以绝不能做看着手机要求孩子看书的家长。希望我们彼此都过好饱满的一生,那就是最好的相遇,同时为了能更好的离开,在同行的阶段,各自努力,蓬勃生长。
话题说回哲学,如果人终将死去,那么带一个生命来到世界的意义何在,毕竟我们不需要养儿防老,不需要另一个生命给我们归宿;如果人终将孤独,我们营造关系又是为了什么,我们最终要的到底是什么。追问是为了思考,思考是为了更好的实践,实践是为了继续思考,找到目标。所以,哲学生活需要终生探索,但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在家庭关系中我们获得了生命更多层次的体验,同时,在育儿道路上链接起了自我、他人与世界,这个纽带缔结了更深的自我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亲人关系,愈发在深刻的体验中,获得生命的感悟,这就是所谓的哲学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