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翼翼是表现的天敌

2018-09-07  本文已影响0人  冯锋

我从小就比较胆小,不愿在人前表现自己。最近同学提到的一本书《潜力量》的观点,一下子击中了我,一向羞于不愿表现的原因,竟然是潜意识形成的干扰因素。在这本书中,作者-艾伦范恩认为:相比于获取更多知识,缩小我们“知道”和“做到”之间的差距对提升表现有着更大的影响。

他提出一种“由内到外”的公式:表现(performance)=能力(capacity)-干扰(interference)。这个公式当中,核心要素是“干扰”因素。对一个具体的个体来说,短时间内,他的能力是一定。要提升个体的表现,主要就在于消除干扰因素,因为这些干扰因素阻碍了我们尝试或运用已有的知识。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干扰”影响我们的表现呢?答案是“批判”或“偏见”。这包括我们对自己的偏见和对他人的偏见。

比如,在工作中,当我们看到:

逃避责任或不投入工作的员工(我们会认为:他不愿意担起责任,工作不用心)。

一意孤行的上司(我们会认为:他很专横,根本不关心团队成员的想法)。

拒绝改变的同事(我们会认为:他顽固不化,也可能害怕改变)。

在家里,当我们看到:

正值青春期不愿意干家务的伴侣(我们会认为:他很懒,而且不关心这个家)。

不做功课的孩子(我们会认为:他不觉得在学校表现好很重要)。

在课堂上,当我们看到:

没有理解老师所讲内容的学生(我们会认为:他不聪明,怎么学也不懂)。

假如你收到太多别人对你“干扰”,你的潜意识也跟着相信了,下次遇到类似场景,过去的偏见突然浮现,你也不自觉进入一种“小心翼翼”模式。

《绕着大毛球飞行:寻找工作的从容轨道》一书中,作者对不同小学生做了研究,当他对一年级的学生问问题,全部孩子都会伸直胳膊举手;到了二年级班级,只有一半人举手,手臂也是举到肩膀这么高;到了六年级班级,最多一两个学生会举手,而且是慢慢地把手举起来,同时眼睛还很不自在地看看周围的同学,很害怕被大家嘲笑。这种逐渐增强的潜意识,就是逐渐增强的干扰因素。学习速度在这样的时刻减慢了。

一旦进入了“小心翼翼”的模式,我们的防卫机能得到加强。我们不想再次经历被批判的感觉,因此变得谨慎。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在公司里。当员工的想法被否定时,他们就像被打了一巴掌,会立刻进入“小心翼翼”的模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