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异化,父母之殇 ——《东京物语》观后感
闻得小津之名许久,多少次都无法开篇,少了一份平静的心。在一个午夜,终于下定决心看完了《东京物语》,久久不能释怀。亲情异化,父母之殇,这部1953年的黑白电影带给我们一种透彻的人生感悟,“我们离家有多远?”虽然是六十年前的电影 却是不老的经典,完美阐释了现代社会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变化、疏远。
家是什么?父母希望中的家是儿女在侧,健康成长,拥有自己的幸福。儿女希望中的家只是记忆中的家,小时候的家,年轻健康的父母和童年美好的回忆。长大后,父母没了家,儿女各分散,两人孤零零;儿女也没了家,老去的父母成了负担,说话唠唠叨叨,只会添麻烦。家不再是家,不再是记忆中那个温馨的避风港。
本片故事很简单。住在老家的父母,去东京看望儿女们,慰藉一下思念的心。写实性很强,短短几个镜头,把家人的见面、聊天、回忆老家的人等等,表现到位,我们现在还不是如此么?第一站是当医生的大儿子。医学博士的大儿子幸一是父母的骄傲,敦厚老式,挤在城市的边缘当个街道医生,休息天还忙着接诊,来陪父母逛东京的时间都没有。第二站是当理发师的大女儿。整天操烦工作,少了小时候的亲切,只留下尖酸刻薄,也忙的没时间陪父母,连好点的糕点都舍不得买。只能委托已逝二儿子昌二的媳妇来陪伴,第三站二儿媳终于带着两位老人游览了大东京,可来到纪子住处,才发现儿媳也过得很艰难。大儿子和大女儿商量,两人都忙,花点钱把老人送到温泉玩一圈吧,可他们忘记了,老人期待的是儿女的陪伴而不是游玩。第四站刚去还新鲜于温泉和海边的风情,却被那些通宵不眠的年轻人打败,只能感慨说,好是好,只是更适合年轻人,回乡下吧。
回到东京,大女儿说要组织学习会,两位老人无家可归了。他们在公园坐了许久许久,然后在陌生的大城市里走着走着,突然感慨“我们也是没有家的人了。”是啊,家并不是一个地方,而是身处其中的人。失去了儿女的父母,已经成为了无家可归的人。
老头找老朋友喝酒,三个老男人可以感慨岁月的无情,互相羡慕,却不知道自己眼中的别人才是幸福的,自己眼中的自己都是不幸的。儿女混的不好,“谁让东京人太多了?”
老伴找纪子。纪子帮助按摩,谈及找一个好人嫁了吧。唯一保持热情的也就是这个儿媳了。
从初来东京的憧憬到失落地离去,还得感慨,虽然我们的儿女不咋的,但比如其他人还算不错了,“我们也算是幸福的。”——多么心酸的人生总结啊,过了一辈子,只能得到一种虚假的幸福。这是工业时代亲情关系的异化么,还是父母与儿女必然的结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都会以自己的生活为重。父母的寄望在哪里?正如他们对上一辈的疏远,下一辈也必然会对他们疏远,好残忍的家庭伦理。为了下一辈,辜负了上一辈,父母和儿女不能两全么?
死前心愿自了,十天内看遍了所有的儿女;死后儿女群集,开始回忆家的美好。我们痛恨这些儿女的寡情么,厌恶大女儿的母亲一死就那东西么,赞赏儿媳的孝顺么?
但这就是生活。你成为了我,我成为了他。京子和纪子终有一天会成为繁,而幸一也越来越像他的父亲,为了家庭奔波,不爱表达意见,只是一句“嗯!”父亲、儿子双重身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啊。
代入感强烈地想到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父母望子成龙,我却也是在这大城市的城中村过活;父母家里孤单,我却总不能回去陪伴,甚至不想老听到他们的唠叨。这种亲情的异化,过了这六七十年依然未变。或许我们只能用纪子的话安慰自己,“小时候我们想,绝不会变成这样的人。但到了那个年纪,无论愿不愿意,我们就成为了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