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易用性设计思考
一款产品从可用到易用,是一个质变过程。
经历过可用到易用的蝶变过程,方知“用户预期”这个指标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只有尽可能满足“用户预期”,产品才会发生质的变化。
所以,我们需要思考两个问题:
1.用户在使用我们的产品时到底是带着怎样的“预期”呢?
2.怎么样才算满足了用户的使用预期呢?
回答问题1:
粗暴点讲,大多数情况下用户对你的产品的预期是极为有限的。
用户接触到一款产品的途径主要有:朋友推荐、应用商店推荐、关键词搜索、地推人员介绍这么几类。对于一家初创型公司,用户接触到产品可能更多是通过后两种。而当用户通过这两种途径接触到产品时,他们对这款产品是没有任何期待的,即使是这款产品切中了他们的痛点,他们对产品的预期也是非常模糊的。
回答问题2:
从用户体验过程考虑产品的易用性设计,可以分为:
始态:用户接触到产品;中间态: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终态:用户得到的使用结果
始态:必须满足用户最直接的使用需求,同时为用户创造一个更高层次的心理预期
当用户第一次接触到产品,或是具体某个功能时,他是对这款产品的使用期待是极为有限的。
拿一款叫“优志愿”的软件为例,其用户心理预期最多是“这款软件可以帮我选学校”,但是当用户进入到其主页时,看到到其“院校优先”这个功能时,用户就会疑问这个“院校优先”可以为我提供什么?相反,另一款产品“完美志愿”,每个入口的设计都恰好能契合到用户的需求点。
优志愿中间态:越低的使用成本=越高的使用体验
用户的每一步使用都需要操作成本,越小的使用预期代表着用户可接受的使用成本也越小。
以拍照软件为例,如果用户的期望只是拍摄一张照片,他的心理预期就可以描述为:把当前状态记录下来。而这种逻辑下,这类用户的操作路径就是:点开一款拍照软件——按下快门——结束。
因此这个时候“照相机”和“相册”的权重布局如果没有区别,就是在制造用户的识别成本。这就是为什么用户在拍照时会选择“美颜相机”,在美图时选择“美图秀秀”的原因之一了。
用户期待值曲线终态:提供一个满足甚至高于使用预期的结果——帮助其变得高效
还是以拍照软件为例,用户习以为常的拍照心理是:点开一款拍照软件——点击拍照——相册查看拍摄照片——查看所拍照片是否满意——重拍/结束。
如果我们能帮助优化使用路径为其提供一个更高效的操作路径,例如:点开一款拍照软件——点击拍照——重拍/保存到相册,这是否会带给用户超出其预期的体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