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上班这点事儿专题征文上班这点事儿

上班这点事儿专题征文|“生活在别处”的焦虑

2017-06-29  本文已影响0人  出口陈璋

比起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可怕的是,这不是我要的。

我称这群人患上了“生活在别处”的焦虑。


图片来自网络

1

我遇到了一个女孩纸。

一次工作上的合作,认识了一个女孩纸,90后。认识她的时候,她在台上发光发热。届时她是一个金融公司的节目主持人,看她节目时,透露出来的自信和掌控力,让我惊叹。

长期习惯于当老师,习惯于和学生交流。让我去对着镜头吧啦吧啦说一通,还真是一件难事,因为这事还给我带来不少痛苦。因为有些公司希望能够跟我合作,给我拍视频,把我的课程录制成精品视频课,可以在网络上销售。可是我总是发现,每当要我对着镜头讲课,我就一点儿激情都没有了,还忘词。可是,让我去现场讲课,观众越多我就越兴奋。一万人,十万人,一百万人,尽管放马过来。我可以让全场爆笑,我可以high到极点,我可以瞬间变成脱口秀明星。(一直都希望有机会当脱口秀明星,可是星探老是没看到我哎)。可是放一个冷冰冰的摄像机在我面前,就像去相亲时遇到一个相貌不合口味的女子,真是提不起兴趣。

而这个女孩子,看着她对着镜头讲话那种感觉,娓娓道来,机智伶俐,真是羡慕旁人,而且,她还不是科班出身。是学习中文系毕业的,阴错阳差来到了这个主持人的位置上。于是我就想跟她取经,学习学习如何对“冷冰冰”的镜头提起兴趣。相信她跨界的成功会给我一些灵感和启示。

可是,当我和她在台下交流的时候,发现她黯淡下来了。时而发呆,时而走神,不经意间还有很忧郁的样子。难道90后的女生都觉得时不时忧郁一下是一种不错的姿势?好为人师的我,还是忍不住问她:“姑娘,你这么年轻,又做着自己得心应手的事情,羡煞多少旁人啊?为啥还很忧愁的样子?”

她拿出手帕擦了一下眼泪,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在我正有点心驰神漾的时候,她脱口而出:“因为我当年没有考上好大学。”

神马玩意儿???

我立马又发挥好为人师的特质:“姑娘,虽然我是从著名的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可是,好大学并不代表什么啊?!任何大学出来的人,都有可能,有机会,变成非常优秀的人,在职场上一帆风顺,叱咤风云!你现在不就是吗?很多我认识的毕业生,都还不知道在干什么呢,你已经在自己的舞台发光发热,说明你的仕途一帆风顺啊!”

“可是我没考上好大学,是因为我没上好高中,高中没考好,是因为没上好初中。如果我能够一路去顶级的学校读书,初中,高中,大学。那么,今天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了。“

说完,她立马又恢复“苦瓜脸”的状态,看到这张脸,无论如何也无法跟她刚在在镜头前主持的那张脸联系起来。活脱脱是两种人生状态,一种积极乐观,一种消极悲观。

我觉得,这是”生活在别处“的焦虑导致的。

什么是”生活在别处“的焦虑?就是我眼里看到的生活,都是”别人“的生活,”别处“的生活,并且,”他们的“永远比”我的“好。

2

作为一个企业培训师,每年我都在接触大量的入职新人。公司觉得这些职场新人学校没有培养好,或者培养的不够,所以像这些世界级的500强企业,有财力有能力的,每年的培训经费预算都非常高,就是为了入职后,请一些著名企业培训师,比如我这样的,去给新人们培训各种学校没有培训的技能,什么公众演讲力啊,职场沟通力啊,项目管理力啊,各种力。所以我每年会接触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我发现啊,这些年轻人,是一批比一批浮躁,就是每年的企业入职员工,比上一年的,浮躁不少,而且呈现递增之势。这些年轻人,我总结一下,大部分都生了一种病,叫“生活在别处病”。

培训课一般是早上9点开始,我一般提前一个小时到,布置场地,准备ppt,调整状态,然后等待学生到来。一般都在他们公司的会议室。我就观察,到底学生们几点到。是提前半小时呢,还是提前十分钟呢,还是提前一分钟呢。结果往往大相庭径,等人齐了,是差不多要9点15分了。我就郁闷了,公司不是要打卡吗?正常也要八点半到,最晚九点到。那么从他们的办公桌走到这个会议室,是要半小时的节奏?

在一开始破冰的环节,我往往就会问大家:“今天大家来参加这个培训是什么感觉?”我用了四种比喻方式:囚犯,度假,专业好学生,探索者。


大家的都有不同的选择。可是总体背后呈现的心态是:我是被迫来的,老板要求我来的,很无奈,像完成任务一样。我并不享受这个过程。

于是我很困惑,基本整个中国年轻人的基调,就是上个好大学,然后找份好工作。我当年从美国回来后的第一份工作是进入因特尔公司,每天走路都脸上泛光洋溢着优越感。因为亲戚朋友一问我在哪里工作,而我又说出他们都耳熟能详的名字时,那架势,就跟今天我说和马云是大学舍友的感觉一样。而我们同个办公室的,两个北大,两个清华,一个复旦,还有一个交大,就是我。所以家长都会不辞辛劳的教育孩子们:“考上好大学就是为了找好工作。”找个像我这样的工作。

但是,我看这些踏入五百强的年轻人并没有珍惜这样的机会。好歹他们也是过五关斩六将,过了校招的一面二面三面进来的,不比高考容易多少。那么,我期待的,应该是一张张青春焕发的脸庞,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踏入了人人羡慕的500强门槛。但是,现实却是,他们拖着一张张疲惫的脸,紧赶慢赶的过了时间才挪进了会议室准备接受公司安排的培训。我还要有点像妓院的老鸨一样对他们笑脸相迎,用脸上堆起的皱纹告知每一个同学们这是一堂很值得听的培训课,毕竟你们的公司花了五位数才把我请过来的,而且,我教给你们的是学校里没有的哦!

who cares?!我感觉听到了这个心底的声音。

当然,培训结束,我总是化腐朽为神奇地把他们变成我的粉丝,个个争着要加我的微信。可是,培训开始前看到他们最本真的状态,就知道他们对待当前工作的想法是——这不是我要的。

“那么,你要什么呢?”

“不知道。”

“既然不知道,就先好好珍惜当前的工作啊。”

“可是,这不是我要的。”

“那么,你要什么呢?”

“不知道。”

3

就像我文章开头讲的那个女孩一样。我明明觉得她当前的工作很好,状态很好。可是你去问她:“你喜欢现在的工作吗?”“不是很喜欢耶。”“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做主持人很无聊啊,跟花瓶一样,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台词。”“那你打算怎么办呢?”“我想换工作。”“换什么工作呢”“不知道”。对话结束。

问她为什么不满意当前的工作和状态,她可以讲出一堆堆抱怨的理由。可是问她那你想干什么想去哪里呢?答案都是,不知道。反正就是自己当下的生活不好,别处的生活好。到底”别处“是什么样的?说不上来。

我又在思考自己。我读的是物理系,毕业后去因特尔做软件工程师。我兴奋吗开心吗激动吗?没有。我也不喜欢物理,也不喜欢做什么工程师。我直到工作7年后才转行做了我最喜欢的需要演讲的职业——演讲培训师。那么你可能会问我,你不是和这些年轻人一样吗?毕业也做了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然后也转行了吗?

“想听真话吗?”

“想。”

“我觉得我和他们不一样。是,我确实不是那么喜欢自己的专业,可是我去了交大物理系之后,在没有探讨到别的出路前,我很努力学习,也以优秀的成绩获得了保研的资格,后来也去美国深造。是,我去因特尔做工程师确实也不是很符合自己的工作热情,可是我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还积极参加和组织公司的活动,全公司没有人不认识我,大家要搞活动都来找我组织,年会都是我主持。”

“所以,你和他们的区别是?”

“区别就是,我没有生活在别处,我没有整天焦虑,更没有整天因为焦虑而抱怨当下。相反,我努力活在当下。虽然心里也向往远方,也想去别处。可是即使这样想,我也是无时不刻在做充分的努力和准备,等到把别处又变成当下,然后再继续接着努力。而年轻人们,如果只是一味埋怨当下,一味幻想别处会更好,难道生活就会自动更新迭代吗?你的iphone6就自动变成iphone7吗?不会,你要努力攒钱去换手机。你要努力工作去别处。而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人在这里想着那里。”

4

思绪再打开点,脑洞再打开点。我觉得是不是跟当前这个“全民娱乐”的时代有关?

那天在地铁上,看到一个妈妈推着摇篮中的孩子走进来。孩子一哭,妈妈就把iphone塞给孩子看,里面是动画片之类的,有图像有声音,然后孩子就不哭了。这个“全民娱乐”的时代,真是从娃娃抓起啊。

真的你去问问无法想象有多小的小小孩,你生日最想要什么啊?以为是要什么芭比娃娃啊,咸蛋超人啊,之类的答案。

“我要ipad。”

“要ipad干嘛呢?”

“别人都有ipad。”

“别人用ipad干嘛呢?”

“我就是要ipad。”

媒体和娱乐的结合,无所不用其极的刷存在感,各种信息力求以比光速还快的速度传送到每个人的眼耳口鼻舌里面,偶尔的片刻清净,还要拿起手机刷刷朋友圈和微博,看看各种好友的动态。所以你不想关注别人的生活还不行,因为别人的生活会在你面前晃。无论是虚拟的电视剧电影,还是“真实”的明星真人秀和素人真人秀。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擦,别人都ne样了,我还这样。有比较就有伤害,于是乎只羡别人不羡自己。我想,这是不是“生活在别处”的病根呢?

因为你的生活里有很多人的存在,除了你自己。上班地铁看看昨晚下载的韩剧,到公司泡杯咖啡后刷刷淘宝,和附近同事聊聊一早的微博热点,中午同事几个吃饭都是低头刷朋友圈,午后买杯咖啡聊聊团购打折,不小心下班时间到继续进地铁看综艺,到家吃饭看电视,追黄金档八点档,差不多十点多再刷下朋友圈又可以结束新的一天了。完美。

可能在当前这个热闹喧闹的时代,要找片刻的清净还真是困难。或者是我们早已经丧失了独处的能力,都是各种塞满自己空间的人和事。清晨和深夜想看看在书架上积灰的未开封的书籍都没有这份闲情,周末也很难找个午后独自品味一部历史悠远的电影,比如《飘》。就更别说拿起笔来写写自己内心的感受了。心理都是堆满别人的感受,比如国乒队弃赛事件刘国梁有多感动和心痛?比如白百合在泰国被发现出轨后他老公是羞愧还是无感?比如《奔跑吧兄弟》的杨颖是不是老是挤兑迪丽热巴?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媒体已经为大众准备了情感体验丰富的盛宴,哪还需要自己的情感去添油加醋?

所以,当自己的关注点都在别人身上的时候,只身留下的,只有对现状的抱怨,内心的不满,和无动于衷的麻木。这也就是我说的,“生活在别处”的焦虑。

5

虽然我不是公办学校的教师,但是,作为企业的培训师,我的责任和角色,依然是教育学生,传道授业。我也希望,我培训的学生,都能成为职场的优秀精英,无论是为企业,还是为个人,都能打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天地。这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坚定不移的决心。你可以去随时改变你的发展方向,可以随时选择你的未来走向,但是需要的态度和努力是不变的。而不是为了未来的“变”,现在就可以无所事事,毫不上心。我看到所有优秀的人,发生的某一时刻的质变,都是长期以来默默的量的积累,死磕着奋斗,不懈地进步,才有在机会来临时的一鸣惊人,或者华丽转身。这不是童话故事,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赋予有心人最公平的果实。

所以,年轻人们,无论你在哪个岗位,哪个阶层,把任何工作都当成一个成长的过程。也许在未来的某个瞬间,你就可以把你曾经的经历连点成线,像乔布斯一样,当年大学不经意间选修的书法课帮助他后来在苹果里设计了很多漂亮的字体。

宁静以致远。如果你的内心狂躁不已,充斥着都是别人的生活场景,思考的都是别人的生活情绪,感知的都是别人的思维模式,那么,你终将无法安静下来面对自己,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生活,还有自己的未来。你的每一天,只是变成混沌迷茫应付了事的状态,像掉入茫茫大海一样,一望无际,没有救生圈,也没有彼岸,只有徒劳的挣扎,不知道什么时候彻底沉下去。

而不认真对待自己生活的人,生活也终将抛弃你。

所以,不要再让自己沉浸在这种堕落抱怨的状态中还美其名曰”我很焦虑“了,好像因为你焦虑,你就可以光明正大理所应当不努力似的。但是,如果你一直不改变这种状态,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曾经执迷不悟的焦虑状态,已经把你远远地甩在了某个角落,而那些努力的年轻群体,正万马奔腾朝气蓬勃地往前追赶,并且离你很远很远了,直到消失在远处的地平线,你还是在角落里像祥林嫂一样,终日抱怨。你一直焦虑着等来的,只有完全的绝望,和彻底的放弃。

希望从努力中产生,摆脱焦虑的唯一办法就是开始努力,从哪里开始?从你自己此刻当下的生活开始,自己的职业岗位,自己的经济状况,甚至自己的样貌身材,自己的资质禀赋,自己的学历背景,所有跟自己有关的状态,正视自己的每一个特点,然后开始努力。焦虑就会离你越来越远。

年龄:36岁+

征文活动文章链接:上班这点事儿专题征文|焦虑,月经式爆发的情绪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