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教材2
我读教材2
好,上周说到“我读教材”两件事情要不得,哪两件?
一不人云亦云,二不心口开河。
很好,记得住,说得出,做起来难。不要紧,我们慢慢来。
怎么读出“我”呢?我们也概况了三点的。
一是整体感知,二是转关键词句,三是品味细节。
真心不丑,我好像没话说了。得,开练,我们接着读。千万不能只是“说得好”。
读下面这句话,我觉得是需要调整的。你们看看。
他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墙角的。
有问题吗?
这……
不敢说。是吧?作者是泰戈尔,印度著名的诗人、作家,翻译者是郑振铎,我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他们俩的东西会有问题?
嗯。(嗯,你什么都是“嗯”。)
不管谁写的,只看文字本身如何。老办法,我读你听——
一遍。
再一遍。
嗯。(这个“嗯”我喜欢。)
罗嗦了。
哪儿罗嗦了?
“他们”“他们”,有了四次。
好像有点道理。来,读一读,是不是罗嗦,看把它去掉之后,句子的意思有没有改变、句子还通不通顺。
第三个“他们”可以去掉,变成“他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墙角的。”
同意吗?
都同意。
第二个“他们”也可以删去,变成“他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墙角的。”其实,我想,第四个也是可以删的,不过好像缺了点什么,就留了。
同意吗?
同意。
哎,两个著名作家的作品哎!你们说删就删了?
……
想过没有,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泰戈尔是诗人,诗歌的语言会更加精炼、准确呀。
我想了一下,可能是……
“选作课文时有改动。”一个声音冒出来了。
我是真的愣了一下,笑死了:“我认同。”
其实,我开始想的是,翻译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刚刚由文言文改为白话文,所以,很现在的语法规范是有区别的。
(后来认真搜了原文,但没有收到,只能打住了。)
再看一句: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
我看里面的一个词不顺眼,猜猜是哪个?
“接着”。
很好,有得改吗?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
可以吗?
完美!
这篇课文里,我还有几个词看不顺眼,你知道吗?
“于是”“后来”……
“后来”?
是的,后来。
哦,我喜欢,讨论下“后来”。
首先是后来可不可以?我就觉得是可以的,但是,有点随意,其实可以更好。
“一下课”。
为什么“后来”没有“一下课”好?
老师那么严厉,平时大家都不敢说,今天孙中山这个表现,自然大家下课会议论。当时的记忆深刻,后来同学才会记得。假如当时都没人说,也就没有什么“后来”了。
爱死你了。
最后,是这段话——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猛看到3、4句的时候,我觉得不错。从第1句开始读,读到第2句,心里就有点咯噔咯噔的,然后我就改了下:
雷云在天上轰响,
六月的阵雨簌簌落下,
湿润的东风
吹着口笛子,
穿过竹林,
走过荒野。
一群一群的花
从无人知道的地方
跑出来
和绿草一起
跳舞
狂欢。
比较读一读,如何?
好,课就到这。
作业来了,请把这篇文字改成一首诗,或者另选一篇课文改变,11月13日交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