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终于开始鼓足勇气踏入陌生的领域,无论是生活还是阅读。生活上主动接触新的人群,了解不知道的名词。阅读也进入新的领域,比如客观的世界----科学。
没错,科学是客观存在的,是需要我们一步步去发现的,但是也是需要创造,需要我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时间简史》的引言中有说科学的结果容易被接受,可是精神"科学是第一推动力”往往不被接受。想想似乎是有道理的。大多数人都过着普通的生活,科学离我们很遥远。我们这些人知道时,往往是重大发现,结果被公之于众时,未有亲身体验发现的过程,怎能有感觉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呢。可是观于我们的社会发展,无论是现在互联网时代或者说将来机器人代替人类做很多事情的时代,都和科学离不开吧。
先不说科学了,我本身不是研究这方面的,语言匮乏。我想说的是《时间简史》的作者史蒂芬.霍金。他的伟大,是提出了黑洞辐射,将引力,量子力学与热力学统一在一起。当然还有其它重要贡献。
在读这本书前,我只知道作者得了肌肉萎缩加上当年听说的黑洞,其他一无所知。去了解之后才知道他,被评为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而他的贡献竟然是他肌萎缩性禁锢在轮椅上许多年后的情形下做出的,不得不对有这般坚强意志追求终极真理的灵魂产生深深的敬意。
一个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电动轮椅上,自己吃力的驱动着电开关,怎样做到对科学探究的执着?
这又使我想到了一个人,史铁生。他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作者之一。
史铁生相信这个人大家都不陌生。他的文章《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都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上。
20多岁双腿瘫痪,和霍金差不多的花样年华遇到了人生低谷。上帝给你关上了门,总会给你留下一扇可观看可呼吸的窗。写作,对于史老师就是一扇窗。
如果没有这一系列的苦难,也许就没有我们心中的史铁生。可是没有如果,一切都发生了。他与死神对话,他一样热爱生活,他一样追逐爱情,他一样爱世界,他与正常人没有什么两样。
科学与文学,客观与主观。不管在客观领域还是主观领域,人的共性对待人生的态度是一样的。面对困难,自强不息。
生活中平凡的且努力生活的人也很多。前段时间看的电影《七十七天》,人物原型就是来自于一位平凡姑娘蓝天,她在一次摄影中,意外瘫痪之后仍然乐观向上的生活。
有人死了,还活着;有人活着,如同死了。明明有缺陷的人,还可以这么拼命,不向命运妥协。为什么有些没有缺陷的人,却像蛀虫一样生活。我们没有必要每个人都像霍金,像史铁生一样伟大,但是至少自己应该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