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起温暖的碎片

2022-06-25  本文已影响0人  木木言君

在我如今的认知里,我们的教育于孩子来说,扮演的是一个“严父”或者“严母”的形象:表现得虽极为严厉,对学生有着高要求高标准,但实则为学生考虑,内里总有柔情温暖的一面,如涓涓细流浸润学生的心灵,亦如阳光落下的细细碎片,照耀温暖着周身。我想借此篇,记录下自己所见或所行的温暖的碎片。

于身——轻起温柔之举

办公室里,我的搭班张老师的办公桌旁,她又来了,她是小琦,是公认的不学习、总是惹事的“差生”,这是又一次常识课的老师让班长把她送到了办公室听训。

我早已习以为常,不做任何表示,埋头工作。张老师叹了口气,也清楚不论如何说教,小琦也不会改正,便让她在旁抄写语文词语。我原以为,这次也同往常一样,就这样度过一节课,但接下来的一幕却触动了我,让我一直记在心里。

那是冬天,天气干燥,张老师注意到小琦脸上干得起皮,便拿出了一支护手霜,细细抹在小琦的脸上,边抹边说“你看你的脸上,都干得起皮了。”张老师的眼睛注视着小琦的脸,要把起皮的地方都抹润,小琦注视着张老师的脸,眼里没有平时的不桀,而是带着无措与微惊,还有一些我说不出的柔软。

我就像在看一幅画,看着画里的两人,目光不曾接触却彼此看得那么专注。他们的周围一定闪耀着那星星点点的温暖碎片,不知这些碎片是否落进了小琦的心里,有那么一丝触动,想改变自己,是否埋进小琦的记忆,多年后仍能回忆起有这样一位张老师,为自己涂抹过干燥的脸颊。我将这一举动想得多么世俗和功利,于张老师而言,这只是一次微不足道的关心,或许她早已忘记,或许认为此不足为提,于我而言,这样温暖的碎片确是飘进了我的心里,化为自己作为教师的一份仁爱之心。

于心——纾解心灵之困

缘,妙不可言。今年在租住的小区里遇到了许多教过的学生,我很爱和他们交谈,听他们向我诉说他们不曾说给别人的秘密,听他们向我讲述他们所理解的世界。有个孩子,我只教过她二年级的美术,她却很喜欢我,见到我常与我打招呼,她叫小茗。她现在和我同一个小区,她这是第N次和我交谈,却悄悄告诉我一个秘密:“我有中度抑郁”。我深知抑郁症的严重性,又知道有些孩子确实会有抑郁,但说给周围的人听,周围的人不信,从而造成更严重的抑郁症甚至导致更惨痛的后果。我试着稳住她的情绪,问她得知自己抑郁的缘由,原来是一个说是权威的测试(真实度我并不清楚),测试结果是中度抑郁。

我意识到我在同她交谈,心里却很无措,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又不敢轻易否定她觉得自己有抑郁症的想法。我在听她诉说,诉说自己的内心的苦闷与忧愁,我暗怨自己无能,无法助她排解,只得让她先不要胡思乱想,明天去学校心理健康室找专业老师谈谈。

缘,甚是神奇。今年学校本部唐主任来分校交流,她正是我们学校的心理健康老师。我便从中牵线,让小茗来找唐主任心理疏导。我把小茗送到唐主任身旁,唐主任立刻让小茗面对面挨着坐下,柔声细语地与她谈话。我没有留在室内,只是临出门看了一眼,唐主任的手轻轻搭在小茗的椅子上,营造轻松安全的氛围,似春风般与小茗和煦地交谈,小茗开始攥紧的手此时也已松开,吐露着近期的心绪。

室内的灯光洒在二人的身上,我想这温润的灯光里定有暖洋洋的温度,温暖小茗的心灵,解开束缚的枷锁,治疗内心的创伤。

后来再遇小茗,她已开朗不少,我在为她高兴的同时,又回想起当时的画面,那时的温暖碎片想来已经成了我要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一份意识,更让我深觉教师的学海无涯。

于智——缓筑思维之巢

我在读书笔记的扉页上记录着这样一句话“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如何,特别是是否经过学习而变得更懂数学,更加喜欢数学,更有思维自觉,进而学会学习呢?”每每翻开笔记,我总会读起这行字,然后陷入沉思,“我是否给我的学生带去了书本以外的东西,让我的学生更会思考”,而往往我自己的回答是“我不知道”。

我以为我坚持的理念能让学生学会思考,而事实是我的学生的成绩并不尽人意,我以为是我带给学生某些变化,而事实却可能是任何一位老师都有可能给学生带去进步,甚至学生的进步能更大。我以为我或许真的很伟大,但事实是我的作用对一个学生的一生来说可能微乎其微。我陷入了自我虚无的悲观心境,而将我解救出来的是《教育常识》这本书,这本书似乎给了我可以依靠的心理港湾,同时纠正了我在思考教育上所钻的牛角尖:“教育是需要悲悯、耐心和从容的事业”“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做现实教育的理想主义者”……

所以,课堂上的我想多等一等学生的回答,想多等一等学生间的交流,想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想多让学生分享思考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效率很慢,似乎看不到成效,但现在我并不会那么焦虑。我的教学方法依然要改进,但学生的思维自觉是要慢慢形成的,是他所经历的数十个老师共同带给他的,希望我所带给他们的数学是闪耀着美好记忆且充实的。

身边的温暖的事件、感人的画面、智慧的场景还有许多,每一个故事背后都站着一个个有着育人情怀的老师。我们不是仅仅教学本职学科,而是“把儿童当儿童”,把学生作为教育的目的。以此自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