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佑与《通典》
马端临把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分为两大类。
一个是理乱兴亡。比如以写人为主的纪传体通史《史记》和以时间为轴的编年体通史《通鉴》。
另一个是典章经制。比较有代表的就是“三通”,这里的三通不是常说的通邮通航通商,而是三本带有通字的历史书。
最有名的是杜佑的《通典》,另外两个是郑樵的《通志》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其实《通志》也是以人物传记为主的历史书,因其精华部分“二十略”才归为“三通”系列。
除了那些专业学历史的人,可能大部分人很少听过杜佑这个名字。杜是阿杜的杜,佑是罗大佑的佑。这么说有些颠倒了时间顺序,当然他不是唱歌的歌星,而是唐代的政治家,当过位极人臣的宰相。他又是个经济学家,善于理财,精于计算。他还是个历史学家,花了6年时间写出了《通典》,当然后面修改用了30多年的时间。
其实最有名的是他的孙子,这就是被称为小杜的杜牧。他写的很多诗赋都是耳熟能详。比如为秦始皇盖的烂尾楼写的一篇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根据最新的考古发掘,阿房宫压根就没有建成。
杜牧的诗歌更是家喻户晓,广为流传。比如隔江犹唱后庭花,东风不与周郎便,清明时节雨纷纷,停车坐爱枫林晚,卷上珠帘总不如等等。
这个孙子虽然官没有爷爷做的大,风流事迹却比爷爷多,诗也写的比爷爷好,因而后人记他了1000多年。杜佑虽然当过宰相,为国出过大力,却并不为后人所熟知,如果他不写这本《通典》,那估计知道他的人会更少。
唐朝的宰相并不像我们电视里看的那样只有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是有一堆,有些像进班子一样,能进这个班子的人都叫宰相。
再看杜佑这个家族,那可是煊赫一时,称得上是权贵之家。当时有句顺口溜叫,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说的就是长安城南的韦家和杜家的社会地位。
杜家在唐代,光宰相就出了11个,至于说娶公主、封公侯的那更是多了去了。家族第一位名人恐怕就是为晋朝统一中国立下赫赫战功的杜预。后来在北朝这个家族也是以武功著称,没想到在唐朝,整个家族的人弃武从文,以文史称世。
因为良好的家庭出身,等于说是特权阶层,杜佑当时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是免试保送生,直接当的官。想想跟他同一个祖先的杜甫,考了两次都落榜了,可谓是杜陵野老吞声哭。
不过他的孙子杜牧,可是正儿八经参加科举中进士当的官。
《通典》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典章制度的通史。什么是典章制度?通俗理解就是挂在墙上、写在纸上,需要大家照着去做的一套规范准则。这么一套东西它涵盖范围比较广,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国防、外交等各个方面。具体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这九类。
可以看到,它把吃放在首位,民以食为天。食当吃讲,食货就是吃货。其实开篇是讲的土地,毕竟我们自古就是个农业大国,以农为本,是第一产业。
全书两百卷,有一百卷都在写礼。我们是礼仪之邦,古代皇帝在礼节方面那是一个穷讲究,不讲究也不行,谁让你是万民表率、国家名片。总之繁文缛节,一套一套,规矩太多,必须要制定细密的章程。比如有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这五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