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长

「教练日志」Ep.4 别急着和拖延症对抗,或许你该去了解下它的

2021-02-26  本文已影响0人  本周休息

【1】

参加工作之后,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在非工作的时间里,反而更容易专注地去想工作上的问题。

比如下班回家的路上,不看手机不听歌,放空大脑,然后思绪自己就会飘往近期关注的工作上。

一旦有冒出来让我感到小兴奋的想法,就记录在手机备忘录里,或者是微信的“文件传输助手”,便于第二天上班的时候复制修改,列入到工作计划中。

——记录的时候,大都怀有实现它们的美好愿望,甚至都能看见第二天兴致勃勃地去实现这些点子的样子。

可是呢,一旦到了第二天,当我再次去翻看前一天记录下来的灵感时,会发现漏洞百出,好像没有完美到可以去执行的程度。

加上白天事务工作多,没有时间去仔细思考、优化这些灵感,就会被再次挪到下班后去思考。

这么一想,好像也浪费了很多时间呢。如果快速去做掉的话——哪怕是有瑕疵的,也未必不能呈现出好的结果来。

就算是现在,我也依然保留了这个习惯:在休闲时光去思考工作上的事情,正经工作的时候反而灵感枯竭推进不下去。

在这个习惯的下一步,我还养成了另一个姊妹习惯:工作完成度约莫达到80%-90%的时候,就去做别的事情了。

好像是承上启下一般,好不容易开始做一件事情了,咬咬牙就能够做完提交,我却在临到前一步,停住了。

就比如现在我写文章,在我冥思苦想构思出内容结构和层次、好容易开始码字并形成初稿的时候,我就会沾沾自喜,觉得今儿个差不多够努力了,不如检查、编辑和发布的工作,就留到明天去做吧。

我从来不觉得这个是拖延,反而觉得这是我的工作方式:脑子里想清楚了,干起来动作就快;干完之后不要马上提交,先过个夜,第二天指不定会有新的修改意见,让作品更优质。

——直到最近一个月,我发现按照这个模式工作,即使有日程表,也总是会拖延,从一开始的上午拖延到了下午,从第一天拖到了第二天、第三天,然后所有的计划都被打乱了。

眼看着拖的工作越来越多,慌得不行。

我就去找了同学给我做教练,尝试一下去解决这个问题。

图丨杭州植物园

【2】

我做的时候,诉求很简单,就是希望不要把当天的工作拖延到第二天。如果只是从上午拖到了下午,或者从下午拖到了晚上,我是可以接受的,我允许它发生。

照样,教练问了我为什么工作不拖延到第二天对我来说这么重要。

我说,我希望可以做一个自律、但不要给自己太大压迫的人。

所有的工作都是我自己安排的,其实在安排的时候已经考虑了密集性了,不会一直高压工作,所以我需要做到自律,去完成这些任务。

其次,对自由工作者来说,时间就意味着金钱。不按规划完成工作,就意味着所有被它创造出来的可能性发生的时间,要往后移,就伴随着收入往后移,我就会被饿死。

当我这么说出来的时候,我已经能够清楚认识到,时间对我来说,尤其地珍贵了。

于是教练又问我,如果我真的做到了每一天的工作都没有拖延到第二天,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我说,我会感到工作有条不紊地在推进,很有效率,会感受到轻松和自由。

当轻松和自由这个词被说出口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是我的日程表出了问题。

我在去年写过一篇文章,是关于日程表和todo list的,在这两者之间,我选择了日程表来管理我的工作。

目的是让我在每一个时间块当中,可以聚焦于当前的任务,因为每一个任务都有它自己的时间,所以我不必着急。

但是实施到现在,新的问题出现了。

我的日程表是按照1天的周期去重复的。也就是说,无论是阅读、写文章、做视频还是做教练对话,我都按照1天去设置循环。

做教练对话按天循环没有问题,它不会被拖延,因为它除了我还有客户,必须严格按照时间执行。

阅读对我来说是享受的事情,也不会被耽误。

拖延最厉害的是写文章、做视频,这些需要创意、想法和观点的工作,一旦按天去排,我就感受到了莫大的压力。

我的压力是来自于,我还没有想好让自己满意的构思,就得去写、就得去录,那就意味着会出来一个仓促的作品。

为了不看见这个仓促的作品而责备自己,反而选择了拖延。

只有拖延,我才能想到好的点子,然后做出我自己满意的东西。

我必须要保留“拖延”给我带来的好处,我并不憎恶它,只要它没有最终影响到我的工作推进和成果输出。

同时我也清楚地记得我想要的,不仅是高效、有条不紊地完成工作,也要让我感到轻松和自由。

发现了根本问题之后,解决方案就呼之欲出了。

我改掉了我的日程表,除了每天自带约束力的工作——比如教练客户这种以外,创造性的工作,我把他们分开到了不同的时间里。

比如第一天写文章,那第二天就拍视频,第三天就录播客,依次安排下去,然后每若干天设置一个循环。

如此一来,以文章为例,每一篇我都留了至少三天的时间去思考内容结构和观点。

过去的“非正式拖延”被我明明白白安排到了日程上,我也就感受到了轻松和自由,不会有喘不过气的感觉了。

perfect!

图丨杭州植物园

【3】

我没有看过任何与拖延症有关的书籍,从来没有想过要去看。

之所以不去看,是我现在深信,如果我把自己身上的某一种“症状”看作一种病,企图去治疗它,驯服它,未必是我真正想要的。

世界是平衡的,一个事物的存在,有阴暗的一面,必然也有其阳光的一面。如果我们只看到了阴暗面,那就说明,我们的观察视角,出现了盲区。

看自己身上的东西,有时候要看两层才能看到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而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毫无例外,都是积极的、阳光的、正向的。

所以呢,如果去好好观察拖延症状,去觉察自己拖延期间的感受、思维动向和情绪变化,不难看到第二层——正向的意图。

以拖延症为例,我们很容易盲目听信对它的负面评价,就只看到第一层,也就是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工作效率下降。

但是这些拖延的时间,实际上想出了更多很棒的点子,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或许对一部分人来说,一件事情拖延,是因为不喜欢。

那么不妨问问自己,喜欢的是什么?为什么还在继续做着不喜欢的事情?接下来该如何去找到喜欢的事情并为之努力?

又或者,对一件事情拖延是因为不擅长,不会做,所以不想去碰它。

这个时候你可以听到内心的愿望,你希望做出好结果,不想因为不擅长而交出一个粗糙的东西。

既然知道了内心的愿望,接下来的行动就自动会冒出来:赶快去找有经验的人学习,抓紧时间获取更多信息,甚至在往后的日子里,安排自己的技能提升计划,为下一次做好准备……

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尽相同,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看了很多道理、学了很多工具依然做不好的原因。

因为那是别人的办法,你或许赞同这个是有效的,但用在自己身上未必合适。

去倾听自己、觉察自己,观察自己的一举一动,找出行为背后的正向意图,然后去和这些看起来负向的“拖延症“好好相处,相信我,你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