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从轻声细语开始
教育孩子,从轻声细语开始
文/吴灵峰
一天,我在公交车上碰巧遇见小学时的班主任,此时的他已经年过花甲,说话也有些颤巍,已不见当年的“声如洪钟”。之所以说“声如洪钟”,是因为当年他的那次教育让我终生难忘。记得那是小学二年级,由于课间跟同学打舞嬉闹,不料被他撞见,他顺手把作业往讲台桌一扔,快步走到我跟前,不由分说,用手揪住我的衣领并大声吼道:谁叫你们下课打舞的?你不知道这样打闹很危险吗?我在班上都已经强调多少遍了?一连串的“炮轰”早已把我的小心脏吓得扑通直跳,以致接下来他讲了什么,我一句都没有听进去,唯一记住的就是他那“凶神恶煞”的面孔和高分贝的吼声!时至今日,仍记忆犹新!
在我们班主任工作中,这一幕经常上演。如果我们把孩子的错误归归类,无非就是拖拉作业、与同学闹矛盾、做恶作剧等一些算不上大事的小事,然而就是面对这些小事,我们老师有时却大发雷霆,待一顿“劈头盖脸”的批评之后,再进行一番思想教育。殊不知,这时候的教育效果已经大打折扣,因为小孩子的内心已经有了较强的抵触心理和戒备心理。
难道孩子犯错误非要大声斥责吗?我想未必。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可以从交谈声音鉴定出来。例如:一对坠入情网中的恋人,在公共场合甚至自己的小天地,大多为耳语。反之,如果两个人大声嚷嚷,一个声音压过另一个声音,互不相让,那么这样的关系可能就维持不久了。所以,在教育犯错误的学生时,我们老师应该以轻声细语的语气与之沟通交流才是上策。
老师以轻声细语的方式跟学生交流,可以有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任何一个学生,不管是否犯错,自尊心都是与生俱来的,如果老师大声斥责学生,不仅让学生觉得没有面子,还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就算学生当时点头认错,恐怕也是口服心不服,这样的教育会有效果吗?相反,如果学生在犯错之后,还能够感受到老师在保护他的自尊,相信学生此时心里已经对老师“感恩戴德”了,那么接下来的教育就会顺畅许多。
老师以轻声细语的方式跟学生交流,有利于创设一种友好的沟通氛围。孩子犯错,内心难免紧张,而此时老师轻声细语的语气,有助于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会让学生觉得老师的友善与大度,从而营造出一种友好的沟通氛围,使得学生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
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老师用轻声细语的语气教育学生,既是一种言教,更是一种好的身教:老师在处理问题时,没有大发雷霆的怒骂,却有轻声细语的沟通;没有打压批评,却有和平对话。我想,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人格以及将来的为人处事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孙蒲远在《美丽的教育》中是这样说的:“即使孩子犯很大的错误,令人十分气愤,老师最好也不要暴跳如雷,因为这样非常容易说冲动的话,做冲动的事。还是冷静下来想一句有分量的话更好。”所以,轻声细语,才是教育的良好开始!轻声细语,让教育获得更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