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互联网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都不上班了

2018-04-13  本文已影响0人  运营喵芬妮

1

前几天和一个读者聊天,读者无意中说到:身边好多做了几年运营的,最近都辞职了。

不是跳槽,而是直接创业或自由职业。

实体创业的有做服装、开餐饮的,互联网的有自媒体、做游戏的。有的甚至没有多少本钱和经验,还是无所顾忌地踏上了这条路。

仔细想想,我周围人确实也有这个趋势。

前公司同事,设计特别强,上司苦口婆心劝,加薪升职都用上了,还是决心要走。因为单独接私活都足够养活自己了,实在不想再出卖宝贵的时间了。

还有个朋友是某大厂主编,当初千辛万苦,各种内推面试才进来,核心岗位待遇不菲。但3月份还是辞职了,理由是:现在是写作者最好的时代,遍地都是机会,不忍心错过。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满足这种朝九晚六,没有风险却也没有惊喜的工作方式,他们想寻找新的可能。

2

因为好奇,所以查了一下相关资料,结果发现,全球范围内,除了创业潮,自由职业也是一个大趋势。

美国劳工统计局就发现,从1990年到2014年,美国全职员工的比例下降了近一半,自由工作者的比例翻倍。

英法等欧洲国家也差不多。目前欧洲的自由职业者已接近2000万。而在英国,自由职业者大概占职业人口的15%,总数自2008年以来已经增长了35%

哪怕在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这一趋势都没有落后。在全球最知名的Freelancer、upwork等自由职业平台,印度用户一直占据核心用户相当大的比例。

有研究预计,在2050年,全世界将有至少50%的自由职业者,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将成为少数派。

看来,不止你不爱上班,在南半球、和你完全不同、做着不同工作的那个他,也不想上班,你真的不是一个人。

3

在去年一月份的瑞士达沃斯论坛上,主办方把这种趋势归属到“第四次工业革命”。不过,千万不要以为这种趋势是最近才出来的。

因为,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阶段,市场都是由独立的工作者推动的,封建时代的农民和各种手艺人可都是自由职业者。直到工业革命诞生,机器开始取代人力,为了提高效率,大家才开始聚在一起使用机器生产。全职雇佣制才逐渐成为主流的工作方式。

所以,可以说,全职工作也是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随着科技的发展,必然被新的模式所取代。

一直被认为是最有先见之明的管理者的彼得·德鲁克,早在60多年前就提出:雇员社会正在倒退,外包、合作将逐渐兴起。当时可能是危言耸听,今天看来,或许这才是正确打开方式。

而《未来的工作》一书更是大胆预测: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未来20年,传统的雇佣模式将会被颠覆,我们将进入“超职场时代”。在这个时代,组织的边界将进一步模糊,个人力量得到强化。更主流的工作方式,是人才直接更高效地对接各种平台,企业除了核心部门,其他的工作一律外包,90%的全职岗位将会消失。

仔细想想好像确实挺符合实情。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平台崛起。越来越多有所特长的普通人可以发声,从早年的博客,当现在的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普通人也可以掌握一定的流量与话语权,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收益。这也是自由职业者、独立工作室在近几年发展迅速的原因。

罗纳德.科斯曾经对企业的价值进行过解释:在一个完全开放的劳动市场,人们可以互签合约,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同时购买他人的劳动。

现在看来,这个完全开放的市场也许真的不远了。

我父亲一生只做了一份工作,我的一生将做六份工作,而我的孩子将同时做六份工作-Zipcar创始人罗宾•蔡斯。

4

前段时间有一篇《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都不想上班了?》小火了一下。

里面对于年轻人不爱上班、但是不讨厌工作的原因,说得一针见血:“上班”是一种个人与公司之间的“商业交易行为”,公司付费购买你的劳动时间,你就必须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在规定时间到规定地点去做规定的事情。

而“工作”则是一个人安身立命或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之一。简而言之:上班是为别人做事,而工作是为自己。

但是我想说,除了收益和价值方面的差异,更重要的一点是:上班是按照别人的想法做事,工作是按照自己的节奏走。

也就是说,上班根本上还是缺少一种掌控的快感。

我们不是不想工作,只是不想每天按照别人设定的时间、方法、目标来工作。

不管你承不承认,在我们内心深处,几乎每个人希望能自己主宰一切。

这种掌控感有多重要,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员就通过实验发现:对掌控力的需求是一种生理需求,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够掌控局面,他就会更加努力,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他们的实验也证明确实如此,研究员设计了好多关于选择权的实验,因为拥有选择的机会,能让我们有掌控感。结果表明:不管是多么微不足道的小事,哪怕没有一点好处,人们都愿意行使选择的权利。因为这能使我们获得掌控力,让我们更有前进的动力。

所以你明白为什么“改变命运”的文章能一直不过时,因为掌控人生实在是太有吸引力了。

但是,这个时代,大趋势上,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阶级逐渐固化。现实上,房价遥不可攀、工资跑不过GDP,我们发现,太多的事我们无法决定。

所以,那就在其他小事上寻找掌控感吧。

所以,我们推崇个性,热衷于个人风格的生活方式,愿意在朋友圈刷存在感,喜欢给自己打上独一无二的标签……因为这能证明我们还拥有掌控力。不然,人生岂不是太丧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上班好像也确实越来越反人性,怪不得自由职业能成为趋势。

5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01 起码有一项专精

借用雷军的那句:专注、极致、快。

都知道现在几乎没有什么工作是稳定的,如果未来真的是一个90%全职工作都消失的“超职场时代“,那么,像老罗说的“U盘化生存”,可能就是必选项了。所以,更需要你有所专长。

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直以来,文科都是在就业鄙视链的最末端,每年毕业季,总是不少人抱怨文前景黯淡。

但实际上,不是文科生没有前景。而是文科本身,就比理科的门槛高。

学理科,你能做到20%,足够找一份不错的工作。

学文科,如果真的想靠写字吃饭,起码要做到2%,否则就要转行,要和总数比你多得多的理科生,共同竞争同一个岗位。自然会淘汰大多数,于是,这些人只能到网上吐槽:文科没什么前途。

所以,培养一个能不靠组织吃饭的手艺,或者把工作的某个技能做到极致,这真的很保险。

02

选择更有“前景”的公司

这段时间,各种和“死工资”有关的文章开始火了。

毕业5年还在领死工资、你的死工资正在拖垮你……

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真正的事实:靠着线性增长的工资,别说财务自由了,连安居乐业都很困难。

个人认为,这也是现在上班越来越没吸引力的原因,如果一开始就知道:不管怎么努力升职加薪都买不起房,那加班还有什么意思。

所以,虽然北上广的金融、互联网行业加班越来越严重,但是抵抗情绪好像也比以前强烈了。起码,各种吐槽加班的文章、话题开始火了。对于加班,人们不再那么麻木了,这也是一个好事。

当然,好多公司也看到了这个趋势,开始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员工的狼性了。

有个做咨询的朋友,前段时间聊天就说:现在,愿意给股权的公司越来越多了,全员持股的都不少,很多创始人主动提出给员工股权。前一阵接触了一家小公司,拿到A轮融资后,直接推行虚拟期权,公司的整个气质都不一样了……

都知道海底捞的员工管理制度被赞简直是范本级别,把人性化和归属感做到了极致。但是,你一定不知道,永辉超市的合伙人制度其实更胜一筹。

一线员工收入直接和品类或部门、科目、柜台收入挂钩,硬是把从古至今都是死工资的活,变成了多劳多得。当然,效果确实没话说。员工的精气神根本完全不一样。

所以,如果要跳槽,不妨把期权股票等其他收入考虑进去。毕竟,死工资真的靠不住。

从宏观的角度看,这种灵活的模式,似乎没有现在的传统雇佣制稳定。但是,如果借用《反脆弱》一书的观点来看,这些风险和不确定性,反倒增强了我们的反脆弱性,让我们更适应这个社会,这样看来也是一件好事。

当然,如果真有这么一天,估计马克思应该会欣慰的,因为资本剥削终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减弱了。

最后问个小问题,大家对上班有什么看法?希不希望迎来一个自由工作的时代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