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时光散文读书

春节博物馆漫游5

2024-02-19  本文已影响0人  后来的六六

荷包,装饰与实用性兼备。所以,源远流长,生活文化的一部分。

雏形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民间已普遍佩戴。

那时的荷包名为“橐”和“囊”。其中存放小物件,亦有置香草以辟蚊虫者。最早记述见于《诗·大雅·公刘》中“乃裹餱粮,于橐于囊。”

只是在古代,服饰都有礼制,穿什么材质什么式样,要与身份匹配,还有性别。不是有钱买的起就可以。

《礼记·内则》中“男鞶革,女鞶丝。”也就是男用纬,女用缯才符合礼仪规范。

“囊”也是官员制服的重要身份象征。

《晋书》曾记载“八坐尚书荷紫,以生紫为拾囊,缀之服外”。尚书的“荷紫”“拾囊’也就是荷包。

唐朝亦有用金、银丝线等不同材质的“鱼袋”作为官阶的象征。鱼袋,也是荷包别称。

所以,小小荷包在博物馆也有一席之地。

这一个个小小的荷包,一丝一线,一字一画,一个心思一点寄寓。

桃形、长条形、元宝形、葫芦形等等,除了福、禄、寿、喜等的寓意,更多的是相思或情义,如“空绣鸳鸯字,绿叶成阴对旧人”,“而今心底留一角,装入荷包存意长”,也有洒脱不羁,如“巨叶临风摇宝扇,繁英映日系荷包”。

今日之荷包,没了身份性别界限的制约,风格更多元,元素也更多,重的是logo和出身。也是传统的演变吧,但表达的都是身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