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 数据库索引是如何实现的?
很多人都知道,MySQL 数据库索引所用到的数据结构叫做 B+ 树,但却不知道,B+ 树虽然叫做“树”,它的结构却更像是跳表。不过,它确实是通过二叉查找树演化过来的,而非跳表。B+ 树发明于 1972 年,而跳表则是 1989 年发明的。跳表之所以为大众印象深刻,归其原因在于其实现更加简单。
那么,如何将一颗二叉树改造成一颗 B+ 树呢?主要有两点:
- 树中的节点并不存储数据本身,而是只是作为索引。
- 每个叶子节点串在一条链表上,链表中的数据是从小到大有序的。
经过改造之后的二叉树,就像图中这样,看起来是不是很像跳表呢?
改造之后,如果我们要求某个区间的数据。我们只需要拿区间的起始值,在树中进行查找,当查找到某个叶子节点之后,我们再顺着链表往后遍历,直到链表中的结点数据值大于区间的终止值为止。所有遍历到的数据,就是符合区间值的所有数据。
你或许也意识到了,这其实是一个空间换时间的方式,如果我们将所有数据都存储在内存中,尽管内存访问的速度非常快,查询的效率非常高,但是,占用的空间会非常多。
假设,我们给一亿个数据构建二叉查找树索引,那索引中会包含大约 1 亿个节点,每个节点假设占用 16 个字节,那就需要大约 1GB 的内存空间。给一张表建立索引,我们需要 1GB 的内存空间。如果我们要给 10 张表建立索引,那对内存的需求是无法满足的。如何解决这个索引占用太多内存的问题呢?
我们可以借助时间换空间的思路,把索引存储在硬盘中,而非内存中。我们都知道,硬盘是一个非常慢速的存储设备。通常内存的访问速度是纳秒级别的,而磁盘访问的速度是毫秒级别的。读取同样大小的数据,从磁盘中读取花费的时间,是从内存中读取所花费时间的上万倍,甚至几十万倍。
这种将索引存储在硬盘中的方案,尽管减少了内存消耗,但是在数据查找的过程中,需要读取磁盘中的索引,因此数据查询效率就相应降低很多。那么,有没有提高数据查询效率的方案呢?这时,我们来思考,其实,读取中最耗时的部分是磁盘 IO 操作,只要我们能够减少磁盘 IO 操作的次数,查询效率自然就会提高,那怎样减少磁盘 IO 操作的次数?答案是,降低树的高度。
我们来看下,如果我们把索引构建成 m 叉树,高度是不是比二叉树要小呢?如图所示,给 16 个数据构建二叉树索引,树的高度是 4,查找一个数据,就需要 4 个磁盘 IO 操作(如果根节点存储在内存中,其他节点存储在磁盘中),如果对 16 个数据构建五叉树索引,那高度只有 2,查找一个数据,对应只需要 2 次磁盘操作。
二叉树
五叉树
那是不是 m 越大越好呢?其实并不是,不管是内存中的数据,还是磁盘中的数据,操作系统都是按页(一页大小通常是 4KB,这个值可以通过 getconfig PAGE_SIZE 命令查看)来读取的,一次会读一页的数据。如果要读取的数据量超过一页的大小,就会触发多次 IO 操作。所以,我们在选择 m 大小的时候,要尽量让每个节点的大小接近于一个页的大小。读取一个节点,只需要一次磁盘 IO 操作。
现在,我们知道索引存储的规则,那么,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写入一个数据的时候,写入的过程明显增长了,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这其实就是遇到了数据写入过程中,索引的更新。
对于一个 B+ 树来说,m 值是根据页的大小事先计算好的,也就是说,每个节点最多只能有 m 个子节点。在往数据库中写入数据的过程中,这样就有可能使索引中某些节点的子节点个数超过 m,这个节点的大小超过了一个页的大小,读取这样一个节点,就会导致多次磁盘 IO 操作。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实际上,处理思路并不复杂。我们只需要将这个节点分裂成两个节点。但是,节点分裂之后,其上层父节点的子节点个数就有可能超过 m 个。不过这也没关系,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将父节点也分裂成两个节点。这种级联反应会从下往上,一直影响到根节点。这个分裂过程,你可以结合着下面这个图一块看,会更容易理解(图中的 B+ 树是一个三叉树。我们限定叶子节点中,数据的个数超过 2 个就分裂节点;非叶子节点中,子节点的个数超过 3 个就分裂节点)。
正是因为要时刻保证 B+ 树索引是一个 m 叉树,所以,索引的存在会导致数据库写入的速度降低。实际上,不光写入数据会变慢,删除数据也会变慢。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在删除某个数据的时候,也要对应地更新索引节点。这个处理思路有点类似跳表中删除数据的处理思路。频繁的数据删除,就会导致某些节点中,子节点的个数变得非常少,长此以往,如果每个节点的子节点都比较少,势必会影响索引的效率。
解决办法是,设置一个阈值。在 B+ 树中,这个阈值等于 m/2。如果某个节点的子节点个数小于 m/2,我们就将它跟相邻的兄弟节点合并。不过,合并之后节点的子节点个数有可能会超过 m。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借助插入数据时候的处理方法,再分裂节点。
文字描述不是很直观,我举了一个删除操作的例子,你可以对比着看下(图中的 B+ 树是一个五叉树。我们限定叶子节点中,数据的个数少于 2 个就合并节点;非叶子节点中,子节点的个数少于 3 个就合并节点。)。
MySQL 数据库的实现,大体上就是如此,最后,我们做一下总结,首先,我们可以把 B+ 树理解为 m 叉树和跳表的结合,其次,除了根节点外,每个节点中子节点的个数不能超过 m,但也不能小于 m/2,然后,我们需要知道,m 叉树只存储索引,并不真正存储数据(类似于跳表),再然后,数据通过链表将叶子节点串联在一起,这样,在查找数据时,可以很方便的按区间查找,最后,一般情况,根节点会被存储在内存中,其他节点则会存储在磁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