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与东西方国家有哪些交流?
中国香文化是在中国人特有的文化体系、人生价值观下生成的产物,数千年来始终是沿着“香气养性”的基本理念展开的。
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基本是取之于西域及东南亚地区的香药以为用。隋唐时期,许多波斯商人以贩卖香药为职业,一部分人定居于番禺、珠海等南方港口城市,收售由西域经海上运来的香药。繁盛时期,仅在番禺从事香药生意的西域商人就有三万之多。他们不仅在我国定居下来,其后代有许多还在我国读书并出仕为官,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唐五代的李珣,其祖父时就来华经营香药的波斯商人。李殉从小就接受汉文化教育,后来不仅在朝廷为官,还成为了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药学家。他著述的《海上本草》是一部全面介绍西域药材的经典名著,成为我国的药学经典之一,也是中西文化结合的经典之作。
隋唐以来,随着对外文化的交流,首先许多朝鲜留学生来到中国,他们在系统学习汉文化的过程中,中医药、香学、茶艺、书画、音乐是其学习的重要内容。香文化也就是通过他们在隋唐之际先传入朝鲜,后由朝鲜传入日本。唐代的鉴真和尚是一位香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不仅为日本带去了沉香、檀香等名贵香药,同时也把和香理法、隔火熏香等品香形式传授到日本。随后用香习惯在日本朝野广泛流行开来,元明之际演变为现在的——香道,最鼎盛时有一百多个流派(主要代表有御家流和志野流)。
香文化第二次大的交流活动,是明代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开始的。明代开国后曾经长时间实行海禁,禁止了海上香药贸易的开展,致使国内香药资源匮乏。郑和下西洋不仅恢复了传统的香药海上之路,而且重新开辟了包括菲律宾及更远之阿曼、波斯等地的资源通道,新的香药资源充足,进一步推动了明清之际香文化的发展与变革。但是,晚清以来由于受西方及日本文化及思想的影响,古人用香的根本目的被抛弃了,出现了不是传统的以颐养本性、保健养生、内养为主体的用香理念,而是以品香味为乐趣和外求香味的用香形式。特别是台湾被日本殖民之后,这样的用香形式在台湾地区尤为流行,使香文化走向了偏颇。
本文来源于傅京亮著《香学三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