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你,搞明白这些了吗?
最近一直忙于长篇小说创作,总结了一些实用的训练方法分享出来,希望能对写作的朋友有一些帮助。
一、如何开始
很多人想写作,但并没有摸清楚方向,只是觉得别人靠写作实现财务自由是件很幸福的事儿,于是茫茫然就跟风写,写了大半年却总是拾人牙慧,很难有所成就。
我从去年开始每日写些闲言碎语发在公众号上,都是自己的闲话唠叨,看的人也都是自己的朋友,没有传播也没有成长空间,直到今年进入简书,认识到写作的世界如此广博,才开始真正整理思路系统的写。
没有经验的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写身边人的故事:善于写故事的人可以从这里开始,借鉴大冰的江湖故事、午歌的暖床故事、张嘉佳的闷骚故事,时间久了就可以写短篇小说乃至长篇小说、剧本等。
写自己擅长的知识、干货、经验:比如你是个美容师,那就可以分享美容知识等,如果你是个程序员,满满的干货和效率、工具类文章也是不错的,像彭小六就是这样开始的。
书评、影评、时评:这个是很多刚开始写字的人都会选择的一个方向,简单、跟热点、受众广是最大的特点。
趣味分享:如旅途的照片、生活中的小乐子、独特创意等,总能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读者。
二、实战训练
分享一些自己的实用训练方法,如果没有方向来写的话,不如用下面的方法给自己命题来练习一下。
命题作文
参考从小到大的作文方式,比如我曾做过一个训练,看图作文,就信手拈来一幅喜欢的插画,来创作一个故事,或者写自己的感受。
也想一个标题,比如:文字与灵魂、那已然逝去的青春、孤独的力量等等,有命题了,相对来说就有方向和范围了,比较容易下手。
三题故事
是一种框架式训练法,也可以用作创意启发阶段,设定三个关键词来主导文章的核心脉络,以此为故事线来创作一篇文章。
如:狗 父子 桥
简单的三个词,既可以创作一个优秀的科幻故事,也可以想象一个推理悬疑小说,当然,用狗来贯穿感情线也同样精彩,一个优秀的案例就是彭见明《那山那人那狗》,案例来自于许荣哲老师的《小说课》:
老邮差因为年纪大了,翻山越岭膝盖受伤要退休,工作交接给儿子,他希望跟着自己送信多年的大黄狗能陪着儿子,就有了在桥上送别那一幕。
老邮差温柔抚摸大黄狗,对它说:“跟他去吧,他需要你……”,他回头向桥的另一头走,狗却在身后紧紧跟了过来。
第二次,他狠狠心,弯腰捡起地上的棍子朝大黄狗砸去,大黄狗痛的汪汪叫,然而等他往回走的时候,大黄狗还是紧追着不放。
打了大黄狗,老邮差不忍心,闭上眼睛后头哽咽,就在这时,大黄狗流着泪开始舔他受伤的膝盖。老邮差俯下身,为大黄狗擦掉眼泪,轻声说:“去吧!”
经过了这三次的来回,老邮差和狗的感情,以及老邮差和儿子和工作的感情都到了至高点,一句话迅速结尾,意味深长,“于是,一支黄色的箭朝那绿色的梦里射去!”
同人创作法
这个方法可以有很多延伸,主要方向是,对于好的作品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和角度重新创作一篇,与原作对比分析。
这个方法的好处是大的人物背景都已有设定,只需要创作故事线或者某一处情节即可,对比的方式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特色。
比如很多大作都会有番外篇,就是为某一个有趣的配角丰富他的故事线。
特定框架写作法
在框架定了的基础上去思考内容,更容易联想到生活中可用的素材,容易着手开始创作:
比如:首尾呼应法,就是在开头和结尾紧密呼应而给人强烈共鸣的文章,经典案例是史铁生的《命若琴弦》:
故事一开始,描述了一老一少两个瞎子走在茫茫大山中。这一天,老瞎子终于弹断了他人生中的第1000个琴弦。他的师父(也是个瞎子)告诉他,只要弹断1000个琴弦就可以取出里面的药方,治好他的眼睛。但结局却是,他的师父不过是为了给他活下去的希望,向他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他回来后告诉小瞎子,是他记错了,应该是1200根才对。故事最后,和开头一模一样的描述,一老一少两个瞎子走在群山之中。
同样的开头和结尾,中间发生了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结尾却已经不是开头了。
比如:双线或多线写作法,就是说多个人物多条故事线同时创作,在某一个节点上发生融合,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比如《欢乐颂》,5个截然不同的女孩,却在电梯故障的时候,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并且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比如:倒叙或插叙写作法,这个方法我们从初中开始就已经有所知晓,但是真正把这个方法用到极致的却不多。倒叙写法尤其容易创造极为经典的开场: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比如自媒体最爱用的结构“标题党+经历+引用+共鸣”,举个例子,曾经火爆朋友圈的《圈子不同,不必强融》以及咪蒙的《致贱人,我为什么要帮你》,这两篇文章最大的共同点就是生活中的不平事引起的强烈共鸣,从个人经历或者身边的经历入手,读者发现,这事儿我也天天遇到,随后就是用犀利言辞让读者暗爽,仿佛自己出了口恶气。
如果你也想走自媒体路线,不防多收集一些这样的文章来模仿提炼试试看。
三、刻意练习(加强篇)
对话创作法
这个创作方法是去掉了其他内容,只有对话的方式,专门对于需要大量写对话的作者进行的加强训练,比如小说和剧本作家。相比正常的创作方法,仅用对话来表达一个故事的难度提高了很多,正因如此,对话便不再是简单的记录和推动情节发展的工具,而是替代小说里的描写、叙述、甚至议论、说明等,比如表达一个人郁闷至极的时候,一句简单的“哎……”或许比大幅描写他的面部表情更加有效。
海明威是写对话的高手,高明之处正在于他写的不只是对话,而是更多的话外之音,也就是“冰山理论”,比如《白象似的群山》,两个人谈论的是男主不愿意让女主把孩子生下来的问题,而对话却是在争论群山是否像白象,女主的不满和怨愤,男主的蛮横和强辩,都非常恰到好处的对应上了真正的问题。
人物设定练习法
坐在一个地方观察人,把看到的比较有特点的人用文字描述出来,到时候拿给朋友看,看看朋友能否想象出那个人的样子,如果他想象出来了,那就成功了。
比如很多小说人物会除了基本的外貌描写再框定一个表达性格的特色,比如亦舒描写的喜宝,里面几次三番提到她有一对东方人很难有的漂亮胸脯,而描述性格,一句“青春就算不卖,也会过去的。”
比如我去过大家剧院看一个探戈舞剧,去看的人基本都是知识分子,但其中一位中年女人一下子就引起了我的注意,她穿着普通,但气质与周围的人却完全不懂,右手慵懒的端着咖啡杯,头发一丝不乱,走路的时候后背挺直,全无松散气息,围巾一前一后围得很柔和,这样一松一紧出现在她身上,特别像个自律的贵妇人来吃下午茶,气场强大。
场景描述法
单纯的通过场景描述来表达当时的情境乃至预告即将发生的事情,这样的特定练习法很有助于弥补自己的弱项。
比如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苏艾关切地向窗外望去。有什么可数的呢?外面见到的只是一个空荡荡、阴沉沉的院子,和二十英尺外的一幛砖屋的墙壁。一标极老极老的常春藤,纠结的根已经枯萎,樊在半墙上。秋季的寒风把藤上的叶子差不多全吹落了,只剩下几根几乎是光秃秃的藤枝依附在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上。
通过这一段的描写,即展示了琼珊的心境,也预示了故事结尾的转折是多么不易,升华了贝尔曼的感情。
以上是我创作时会用到的一些训练方法,不过主要是创作小说和故事用的,仅供参考。
(原创文章,图片来自网络)